不支持Flash
|
|
|
中国入世五年系列(一)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01:32 北京商报
2006年岁末,中国正面临着入世全开放之日,此前商务部、银监会已经相继出台了关于外资开放的管理规定,以期在12月11日之前加紧布置全开放的“秩序”。正如当初代表中国参加入世谈判的副团长黄家煌所说:“中国是WTO五年级的学生。”这5年,在不同的入世承诺中,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甚至迥异的变化。 走在开放前沿的零售业、遭遇WTO首次官司的汽车业、依然带有垄断意味的成品油市场和电信业……这些行业里的消费者、民族企业、政策制定者还有外资企业,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有着不同的得与失。得失之间,中国经济有拥有自主品牌的“独立”,也有对外资难以摆脱的“依赖”;有消费生活质量的质变,也有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缩水。
零售业——中国2001年进入WTO后对外开放最早、力度最大的行业之一。 对外限制完全开放后,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国际企业如期遍布中国。而此时刻,像王府井集团、京客隆集团等国内老将新兵在外资竞争压力之下,正实现吸引外来资金或上市之路,为中国零售业创造着下一个5年的憧憬。 本土企业: “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零售业对外放开最大。在同外资企业竞争市场的过程中,零售业是最与国际化接轨的行业之一。” 从海报宣传学起 “外资零售企业开到我们身边之后带来的效应,和我们之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北京市连锁超市领头企业京客隆公司一高层回忆起本土零售企业入世后的情景时不禁感触。他对于外资的“空降”给本土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的骤增,感到“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他认为,外资企业的经营一定会对周边的本土超市产生冲击;意料之外是,外资的武器竟然只是一张海报。 “什么‘天天低价、买一送一、限量特价’等口号都是外资企业通过海报的形式提出来的,甚至将一些商品的零售价格标到进货价格之下,吸引到更多消费者。”据该人士介绍,当时的本土超市为了应对入世,都多选择投资开新店的方式进行市场布局,根本没有人想到如何优化超市营销模式,一件商品该多少钱就明码标价多少钱。“外资在商品销售技巧上有很多实战经验,这也是给入世后的本土企业上的‘第一堂课’,也使我们失去了一部分消费市场。” “京客隆曾派人去外国考察、学习零售业的管理模式。当时,我们认为在超市里安排开放式的货架,与供应商沟通在商品上贴条形码,然后设置专业的扫描机等等就可以了。而对他们商场里、墙壁上贴着的海报根本没注意。”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海报模式其实对本土超市周边居民起到了强大的促销力。 人才优势由弱变强 “现在很多人说,外资企业里有很多人是本土企业的。也许入世初期是这样,但逐渐从外资企业回流本土企业的人才会更多、影响更大。”一位曾在北京燕莎商城工作过,而后转职到北京首联集团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讲述,虽然外资企业在入世初期受限条款较多,但这并不影响本土企业员工对外企工作的向往,而在若干年后,留洋员工的回流也是必然趋势。 北京燕莎商城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其中中方和外方各占一部分股份。外资企业进行本土化发展,曾挑选本地零售业中的优秀管理人员。同时,本土零售企业随之失去了行业骨干。 “当时,北京的零售业还是橱窗销售模式,而燕莎开进来之后,带来了开放式的百货销售形式。这种国际化的经营理念,让首批进入燕莎的本土企业员工耳目一新。后来的赛特商场也是中外合资公司,现在北京百货业里很多的人才都是从里面培养出来的。” 任思强/文 暴帆/摄 赵振超/制图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