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本土超市应力争成为区域龙头(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04:40 中国新闻周刊

  为什么是“好又多”?

  早有业内人士分析,投资卖场其实是台商在中国大陆这个新兴市场培育的一颗“金蛋”。惯于资本运作的台商,其投资卖场的模式,是先进入大陆开设大卖场,等到零售市场成熟后,再将大规模网络高价出售给外资巨头,赚取丰厚的利润。

  从好又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人们或许能窥探出一二。出生于山东青岛的于曰江早年在台湾发家之后,1987年开始来大陆闯荡。1990年在广州白云区投资鞋厂,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涉及鞋业、零售业和房地产等多个产业。

  1996年6月24日,于曰江在广州以600万美元注册成立了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正式进军

零售业。1997年在广州开办第一家好又多量贩超市,随即开始了其在中国大陆零售市场的跑马圈地。

  2003年,好又多一年就开设了17家店,并首次入选当年连锁30强。到了2004年,好又多门店数更是急剧攀升至88家。不过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这一年,好又多首次传出了“或出售、或上市”的传闻。

  然而,更令外界不解的是,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放开之后,好又多反而放慢了开店步伐,2005年全年开店仅8家。根据商务部2006年上半年连锁30强的排名显示,好又多门店总数99家,其中30家直营店。

  高速扩张的背后是经营持续亏损。据了解,北京好又多2002年就已经亏损了2000多万元,这种局面后来一直未能扭转。一方面是赢利能力非常薄弱,另一方面还要大举扩张,资金链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当海外上市难以实现的时候,出售便成了不二选择。

  凭借其巨大的网点资源,好又多成了众多零售巨头激烈争夺的“香饽饽”。资深营销连锁经营专家马瑞光分析说,台资超市是中国零售市场上特殊的一群:既获得了外资的特殊待遇,又享受了内资的一些优惠,而它们的发展侧重于资本运作,其对于零售业的专注性并不强,因而也最易成为外资并购的对象。

  类似好又多“做大企业当猪卖掉”,成为“洋巨头”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二传手”的案例还有:台湾润泰集团投资的大润发超市2001年卖给法国欧尚;台湾顶新集团投资的乐购2004年卖给英国TESCO。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