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建设部:实行五十年的福利供热将在今冬全面叫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10:16 中国新闻网

  

建设部:实行五十年的福利供热将在今冬全面叫停

  在建设部的重点工作日程表里,福利供热这个“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必须在今年冬天的采暖季被攻破。中新社发 马健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使用。

  在建设部的重点工作日程表里,福利供热这个“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必须在今年冬天的采暖季被攻破。

  8月底召开的全国供热体制改革工作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这个带有“改革”字样会议的核心,就是要督促还在观望的省市必须在今年冬季全面推开供热收费体制改革――要把过去由单位替职工交供暖费的“暗补”,变为直接把供暖费发放给职工、由职工自己交供暖费的“明补”。

  建设部要求,对不准备在这个冬季完成改革的城市,要在9月底写出报告,上交到建设部新成立的“推动供热体制改革行动办公室”说明原因。建设部称,要通过分析报告,了解当地是不是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或者有主管部门干部能力缺陷的问题。

  “我们有责任将这些问题向组织人事部门反映汇报。”仇保兴说出了这样的硬话。实际上,如何改革已经运行了50多年的福利供热体制从2002年就开始酝酿。

  朱鎔基一句“下不为例”撬动供热体制改革

  每年11月北京供暖季节开始前后,北京一家科研所的办公室主任蒋先生就得被怎么给职工交供暖费一事弄得焦头烂额。过去,单位里大部分的职工都几十年如一日地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单位替所有职工交供暖费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可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职工跳槽去了别的单位,但由于住房已经实行了货币化改革,人依然和原单位的同事住在一个楼。这样麻烦就来了,为了保证整个楼的供暖,蒋先生必须成天追着这些离开的职工后面要取暖费。

  同样,每年也有很多人进入蒋先生所在的单位,有的还住着原来单位的房子,蒋先生也得给他们交供暖费;而一些年轻职工,自己购买了商品房,按规定却享受不到单位的供暖费。这让年轻职工觉得很不合理――住单位房子的,就能享受供暖福利;自己买商品房本来就少了住房福利,反而连供暖福利也没有。

  其实,蒋先生每年采暖期遭遇的一地鸡毛,几乎成了大多数单位供暖负责人的缩影。这一地鸡毛背后,还隐藏着福利供暖带来的供暖费收取难题。

  据统计,大部分北方城市供暖费的收缴率只有六七成。一些单位负担不起庞大的供暖支出,只得用产品去偿还。每个采暖季结束,不少供热企业的院落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用来抵扣采暖费的产品,从毛巾到暖壶。

  供暖费收缴率低直接导致供热企业无法正常供热。一位多年从事供热改革的建设部官员回忆说,供暖危机最严重的一次情况,出现在2002年。当时,由于交费率极低,东北三省甚至出现了供热危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鎔基不得不从总理基金里划出3亿元帮东北三省过冬,但朱鎔基也明确说“下不为例”,并要求财政部和建设部研究供热体制改革方案,选择合适的时机逐步取消福利供热。

  几经磨合,首个关于供热体制改革的文件在2003年出台。参与制定这个文件的国家部委从朱鎔基要求的两个增加到了八个,相关的国家发改委、人事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环保总局都成了推进改革的成员单位。而为了改革的稳定,2003年,这份八部委文件只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改革试点。

  两年试点,参与制定改革政策的八个部委认为改革应该全面铺开。2005年年底八个部委再次联合出台了推进改革的文件,要求各地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供暖费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谁用热、谁交费”的机制,实现供热的商品化、货币化。

  改革关键是惠及低收入群体

  改革福利供暖的关键,是要把“暗补”变为“明补”。而究竟怎样改、改革后会不会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成了相当一部分地区面对改革止步不前的顾虑。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过去两三年的试点中,北方供暖的15个省市区都启动了改革,其中天津、河北、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全面对福利供热进行了改革,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将供暖费以专项补贴形式,按月发放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由职工直接向供热企业交费,实现了供暖费补贴由“暗”转“明”。

  仇保兴还给出了这样的数据,实施了供暖费制度改革的地方,收费难的问题明显改变,交费率一般都由过去的60%~70%上升到9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过去有人担心实施供暖费制度改革可能会产生社会波动,实际上,在试点地区没有发生。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