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中外石油巨头鏖战中下游 外资圈地终告一段落(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16:30 中国新闻网

  “因为中海油的核心业务在海上,把炼厂和加油站建在沿海一带符合中海油的比较优势,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油品营销与加油站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旭东对本刊说。

  事实上,广东之外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都是各石油巨头争夺的焦点区域,几乎寸土必争。除开上述项目之外,中石化和中石油旗下的多家分公司都已经公布了自己的扩产计划,
1000万吨炼油已经成了将来国有大型炼化项目的最基本的产能。同时,各巨头还纷纷向着中国更为广阔的腹地渗透。

  国有油品贸易巨头中化集团也暴露出做强做大的野心。3月16日,中石化中化成品油销售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中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化集团各占50%的股份。借此公司,中化集团终于获得了渴望已久的成品油批发的牌照。另有消息称,中化集团也将要在浙江地区建设千万吨级的炼油厂。

  逆风飞扬?

  虽然销售环节有利可图,但是在国际

原油价格持续飙升、中国的原油价格基本上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国家仍对成品油进行价格控制,造成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中国的炼化企业陷入亏损境地。中石化4月初发布的2005年业绩报告称,其炼油板块亏损350亿元。

  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水平,同时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适当补贴的机制。但是随后国际原油价格继续攀升,现已达到每桶70美元的水平,基本上冲抵了发改委的此次调价,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改革再次陷入尴尬。

  “国内油价与

国际油价接近之日,就是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出台之时。”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告诉本刊。现在看来,这一时机尚为期甚远。考虑到公众的承受能力,政府对燃油价格的管制不会轻易放开。

  今年底,按照中国加入WTO时许下的承诺,成品油批发市场将正式对外开放。但是,在政府对燃油价格的管制之下,即便进入燃油批发市场,外资企业仍将不得不依赖售价昂贵得多的海外进口。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要想在迎合中国炼油行业特点的同时又能获利,惟一途径就是以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获得原油。”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似乎只有拥有大量石油储备的中东企业。

  在此情形之下,为何各石油公司不惜重金下注中国,争先恐后上马中下游项目?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当然是出于对中国燃油市场缺口的预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耗大国。私家车的持有量也在迅猛增长,对燃油有着持续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炼油企业小而散,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胃口。

  据中石化对成品油消费行业的分析,2006年全国成品油消费量又将增长5.5%~7.5%。另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汽车持有量预计将达到1.3亿辆,假如保持目前的平均油耗,每年将消耗燃料油2.6亿吨。中石油总裁陈耕曾表示,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缺口预计将达到2.5亿吨。

  “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资举措不会拘泥于一时得失,他们的投资多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当然他们也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支撑他们这样做。”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说。

  从跨国巨头的大型炼化项目的进展情况来看,这些项目多在2008年前后建成投产。而中国国有的3大家石油公司的新项目也多为“十一五”规划甚至更长期的项目。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届时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终将完成,在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消费者最终将不得不面对石油涨价的现实。

  “从抵御价格风险的角度考虑,业务的多元化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王旭东说。

  事实上,如同任何一个领域的市场开放前夜一样,现在的局面是一种“挤门缝”的竞争,谁挤得进来,谁就赢得了先机。而真正意义上的白刃战的上演,还有待这些大型项目的建成,以及中国油品市场的各种制度架构的逐步完善。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颜格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