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几百元钱
“小的一年能省三百多,大的每年能省四百多,这样一来,一年就是八九百元,趁这几年,可以把这些钱攒下来,留下给孩子们上高中、大学用。”在迁安做涂料生意的曹铁生不停地算计着,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有两个孩子,小女儿在迁安实验三小上小学,大儿子已经上初中了,每年的书杂费可是个不小的负担,这下子不仅这几年轻松了不少,而且还可
以为以后多攒些钱出来。
据了解,迁安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8万多人,其中农村学生占到了83%。“虽说迁安市比较富裕,但特别有钱的也不过是少数矿主们,绝大多数家庭还是工薪阶层和农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真的是让大多数家庭都解决了不小的负担。”迁安市教育局局长高绍文觉得,这项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省下几百元钱那么简单。
“有了免费政策,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踏踏实实地读完义务教育阶段,而且还为以后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好的经济基础。”高绍文说,如果仔细算一下,九年义务教育下来,每个孩子大概可以免掉四千左右的费用,而且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孩子,“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讲真的很解渴。”这笔钱学生父母可以攒下来做基础的教育基金,甚至还可以做基础的经济发展投资,这对以后的教育有着诸多的利好,而且“受教育的年限与国民素质发展潜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迁安将来的发展有着潜在利好。”
迁安市教育局信息科贾主任也有同感,“尤其是将外来人员子女也一视同仁地对待,给迁安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来这里的。”
“别看免的只是几百元钱,但产生的效应远远不是这些钱所能概括的。”无论是教育人士,还是学生家长,都对“免费义务教育”有着更深远的憧憬。
财力与意识的共鸣
“如果将迁安这种免费义务教育的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必要条件?”面对这样的问题,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有财力”还得要“想得到”。
“市财政要为这项政策支付三千多万元,没有财力是无法办到的。”据了解,迁安市这几年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53.7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245.2亿元,年均增长18.4%;全部财政收入从1996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7亿元,年均增长37.6%;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已连续三年名列河北省县级30强之首。
但迁安市教育局局长高绍文觉得,有财力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能想到教育对于未来的重要性,心里装着教育。“让普通老百姓们都能享受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其实在很多地方,只要少盖一座办公楼、减少一些浪费等等,就可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免费义务教育的优惠。关键是看想到想不到。”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表示,迁安模式可能会在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进程中,起到一个“标杆”的作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由政府财政来埋单的,而我们,却将绝大多数教育的成本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我们的义务教育是一种缺乏财政支持的义务教育、收费的义务教育。”
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仅占实际支出的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则要求家长或其他来源去填补。而有限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高等教育、中学、小学三个阶段,每个学生政府投入的比例是10:2:1,而这个3/13中,还要除去高中的投入,再除去不到位的水分,所剩给中小学的也就没多少了,义务教育的费用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转嫁到了家长的头上。而家长们还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费、学习资料费、交通费以及昂贵的医疗费!
“也许,对于一些有财政能力的地区来讲,迁安的做法或可影响到一些观念,让意识与财力产生一些‘共鸣’。”
本报记者:王荣娟
权威发布:政府“埋单”保障“免费”义务教育
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作为修订的核心内容。
草案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草案还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按照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各级政府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其不因经济困难辍学。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