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君强 实习生 李萍 北京报道
“我很担心建设新农村会变成一种运动,过去搞一次运动老百姓就要倒一次霉,我很怕老百姓因此而倒霉,本来建设新农村是好心,但结果害了他们。”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建设新农村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茅于轼说,目前有一亿多农民在外打工,那么谁来建设新农村?反之,如果大家都回去建设新农村,那么有谁出来打工呢?“到底是应该回去建设‘新农村’,还是出来打工?我认为是后者。”
他进一步说,因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减少农民,我国目前人口的60%是农民,这个数字最后要降到10%以下,完成这个计划需要很漫长的过程,至少要50年的过渡,所以所谓的新农村,至少要到50年后才可能建成。
对于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茅于轼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主张建设中小城镇,主要是指县城,有些个别的乡镇也有希望,但是一般来说,乡镇规模太小,还达不成一个城市的规模。农民来大城市代价很高,而进入县城,代价就小多了。首先离家近,语言、气候,饮食习惯等问题都不要考虑,还方便照顾家,所以尽管赚钱少些,农民也觉得合适。
有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还没有路,没有水,环境比较恶劣,对此,茅于轼提倡农民整体迁移。但是“最重要的是自愿,不要搞强迫”,“我很担心,建设新农村会变成一种运动,比如拿一些村庄来做示范宣传,搞一些很不必要的形象工程,给领导们看,那老百姓就要倒霉了,过去搞一次运动老百姓就要倒一次霉,我很怕老百姓因此而倒霉,本来建设新农村是好心,但结果害了他们。”
茅认为,农村问题还是医疗和教育问题,农民贫困的原因也就是这两点,一旦生病家里就贫穷了,另外还是没有钱上学,上一代穷,导致下一代还受贫,导致这种恶性循环。另外,有些地方教育事业腐败很严重,比如抽取教师的工资提成,收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中央给钱又有什么用呢?”。但茅表示,过去在这方面做得很差,要减小贫富差距的办法还是转移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