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谜团折射监管信用缺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04:29 深圳商报 | |||||||||||
临近“3·15”,曝光某些产品、特别是知名品牌产品的质量问题成了一道例牌菜。不过,近日国内果汁霸主汇源质量风波的曝光却让人“吃”出了好些怪味。 昨天,两家全国知名主流媒体关于汇源果汁质量的报道截然不同。其中一家说“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公布”,“上海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汇源真橙汁饮料500ml/瓶(20050714)铅含量超标”。
同一天,另一家的报道引用汇源有关人士的话说上海质监局的报告“容易引起误会”。他说,汇源被查出不合格后,又把样品送到指定检测机构复检,“结果是合格的”。之所以被曝光,是因为“复检报告在送到监督管理局时出现失误,没有递到应该递去的处室,他们处室内部之间没有沟通好,所以最后出来的报告也没有作出修改。” 读者和消费者应该相信谁呢? 显然,质监部门的相关声明还需要更充分的事实。比如,首次抽检发现铅含量超标是否属实?为什么首检和复检结论不同?在媒体进一步报道汇源相关人士关于“工作失误”的说法后,质监部门还应该回答究竟是不是“工作失误”。 再往细处想,质监部门的“首检报告”也有可斟酌处。比如,所谓“抽检”覆盖了多少产品,汇源的质量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是否只是个别批次个别合资厂的问题等等。假设汇源质量问题只是极偶然疏忽造成,而消费者又相信了少数媒体冠以“汇源果汁铅含量超标”这样的曝光信息,监管者客观、公正的形象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心目中也难免打折。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集中曝光某些产品的质量问题,以此维护消费者权益,是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所系,也是受到消费者普遍喝彩的举措。但是,简单的曝光和打击似乎并不能为维护食品安全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一方面,正如诸多舆论指出的那样,作为替老百姓食品安全把关的职能部门,仅仅在3·15前后加大查处力度,曝光某些质量问题还远远不够。人们更希望看到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确立。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几乎惟一可以信赖的职能部门,在实施检测、曝光等监管行为时,需要更严谨负责的态度,需要提供更丰富细致的信息,更需要让老百姓相信监管者自身具有无私公正的品质。 检测、核实、清晰准确的表达,事实上,监管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打上无私、责任的烙印,监管者自身的信用才能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才有希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