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主创新 拿什么实力报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05:57 中国青年报 | |||||||||
章铭 12月25日,海尔集团举行了一个企业精神升级仪式———从一直沿用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转变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引人瞩目的是,如此一个企业活动,竟引来了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和商务部、科技部的几位领导前来捧场。
外长亲自参加这样一个仪式,意味深长,特别是他发表的一段精彩讲话中多次提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创新品牌,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实力报国。 李部长所言是有针对性的。近几年一些企业打着“走向世界,报效国家”、“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品牌”等大旗,博得上下一片喝彩,而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要么是不懂装懂,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要么是真不懂,也不想懂,只是谋虚名、图私利、求贷款。有些企业一出国门,根本不对当地市场特别是当地文化认真调研,结果四处碰壁。 媒体报道说,在谈到海尔产品在印巴受欢迎时,李肇星部长说,海尔根据当地人穿长袍的实际,对中国式洗衣机进行了加长加宽的技术改造,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李肇星还举了上海某DVD生产企业走出国门的例子。尽管产品销售势头看好,占领市场不少,但仔细一算,好几十美元一台DVD,除去成本和上交国外的知识产权税后,自己赚的利润不到1美元。 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谈不上真正的实力报国。 今年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荣登榜首。这一荣誉或许正是市场对海尔这些年所坚持的自主创新,创自主品牌之路的肯定。只不过,在这个国际化无处不在的时代,能不能做到“美誉全球”,却不是一两个荣誉称号能解决的。 尽管做世界级品牌运营商已经成为海尔的定位,但就连张瑞敏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条道路上充满艰辛。 “中国的一些所谓品牌,要想挤进国外市场,别人不看你获得这个称号那个荣誉,而是摆出几个硬指标,比如你这个‘世界品牌’能否在一段时间内将另一个世界品牌从柜台上挤出去,比如你这个产品在一段时间内有没有接到投诉。”显然,张瑞敏在国际舞台上找到了海尔的真正定位。 海尔正一步步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新阶段。但是,海尔在中国毕竟只有一个,真正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也屈指可数。更多的企业在干什么呢? 看来,李外长专程为海尔精神“换名”捧场,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对于今天声称要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仅仅躺在国门内一片叫好、一片关怀声中,而不去“创造资源、美誉全球”,拿什么来“实力报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