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中美新市场经济论坛 > 正文
 

圆桌讨论:新市场经济与产业全球化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 11:05 新浪财经

  中美新市场经济(北京)论坛暨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中国演讲会6月11-1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新市场经济与国富之路”,普雷斯科特演讲主题为“克服国富的障碍——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以下为会议实录:

  主题:中美新市场经济北京论坛

  时间:2005年6月12日

  地点:北京大学校长办公楼

  王忠明:按照组织者的要求,开始这个分论坛,先请几位嘉宾各自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先请李正茂副总裁做介绍。

  李正茂:大家好,我是联通公司李正茂。十多年之前中国的电话普及率不到1%,但是今天已经超过50%,这一切仅仅发生在12年中,这是电信界深感自豪的成就,谢谢!

  海闻:我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教授。我不是电子界的,但是我们作为学者,是在外面敲边鼓。具体是在1999年,外商投资互联网的问题,当时我们做了很大的工作,召开了一个讨论会。尽管当时政策规定说不能,但我们就针对这个不能进行讨论,到底可以不可以让外商来投资,那个会后来对相关管理层的政策影响很大,这就是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

  贝克伟:大家早上好,我叫贝克伟,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开瑞商学院副院长。我跟北大的渊源从95年就开始了,特别是跟北大管理学院关系很好。这次论坛请到了世界众多名校的多位教授,我作为其中一员能够到中国来,为中国在中美经济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我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对以后促进双方合作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高瑞彬:大家好,我是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刚才李总说过了在过去12年,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而且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到中国也刚好是12个年头,很高兴能经历中国电信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摩托罗拉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各位最早使用的BP机,到现在的手机摩托罗拉都有系列的产品,很高兴和各位的专家,在这个有意义的会场举办这个论坛,谢谢大家!

  汤敏: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重要的问题,我跟海闻教授一样是学经济学的,我现在就职于亚洲开发银行亚洲代表处,任副代表。我希望从市场经济这个角度来探讨目前中国发展最快最新的产业,看看在这个产业里我们怎么把新市场经济这个概念运作好,作为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王文京:论坛的题目叫新市场经济,我还缺乏研究,但是我一直从事软件这个行业,软件这个行业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人都把这个行业作为新经济对待,我们做了若干研究发现,软件公司首先必须生存才能发展,所以面对市场竞争,我们也算是实践了一下新经济和市场经济。

  王忠明:从嘉宾的介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为时不长的分论坛能够取得圆满的成效。我们的主题是新市场经济与产业全球化,产业全球化是重点,当然也会涉及到市场经济。思想解决的时代往往是一个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中国改革20多年我们碰到了各种新概念,有的新概念是引进的,有些是自主创新的。比如迪斯克我们以前不知道,新闻发言人以前也没有,新闻广播人,以前只有报幕员,还有新闻代言人等等。从自主创新的角度讲,我们的感言很多。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是我们自己的概念。还有三讲教育活动,都是我们自己的。有些要两者合起来,同时有自主创新,典型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跟国外讨论有关问题的时候,特别是美国人听不懂。现在又来了一个新市场经济,新市场经济的发明者就是刚才的组织者北京大学的王建国博士,他自称是疯人疯语。北大跟疯字容易连在一起,因为北大的思想活跃,常常有新意。美国人能否听懂新市场经济,这恐怕已经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现在毕竟已经杜撰出来了,创造出来了,请各位嘉宾也用非常简约的语言表达一下对这个“新市场经济”概念的评价。哪怕就说YES或者是NO都可以,最好也成陈述一下理由。先请李正茂评价一下。

  李正茂:我觉得这个概念很新,因为我本人不是研究经济学的,只是只言片语的听到一些有关的介绍。

  关于新市场经济刚才讲到了,王教授有很系统的理论。让我自己联想最多的就是在新市场经济里,明确带有一些信息经济的特征,关于信息经济的问题,在过去十年,大家讨论很多。这里面有很多说法,包括知识经济。知识可能跟信息有一定的关联,有用的信息可能叫做知识。信息这个经济涵盖面更广一些,信息里面有用的包括叫知识,所以有的叫知识经济。

  在信息经济里面后来又跟网络经济有联系,网络经济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这个时代里,解决信息的传播、利用、收集、整理等等,有过去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信息经济又以网络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时候,把三者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不管怎么叫,在新经济概念下,信息经济是其中重要的特征,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王忠明:请海闻教授和汤敏对所谓的新市场经济做一个判断,科学不科学。

  海闻:王建国跟我讲的时候,我首先跟他争论一番,我说你又搞什么名堂。我对概念比较保守,但是我可以理解。中国的学者和中国的政府一样,千方百计想办法适应中国的现状,同时又能够跟国际接轨,所以不断创造新的概念。概念的关键是理解它的内涵,但是不要以概念而概念。我自己理解他的意思,新市场经济现在应该还叫社会主义市场概念,这个在国际上比较麻烦,因为社会主义是跟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原来是计划经济,最后是市场经济,中间有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这个我理解是:

  有人认为是第三条道,既不同于过去的,也不同于现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所以我们是第三条道,我认为第三条道不存在,要么是完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要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存在第三条道,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中间的过渡阶段,我觉得比较正确的解释是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间阶段。但是国外人很难理解这个东西,我觉得王建国教授提出的新市场经济是更加接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这是我的理解。

  王忠明:海闻教授毕竟比较偏向于北京大学的同行,所以讲的比较客气。

  贝克伟教授是来自美国的,我想听听来自大洋彼岸的人对新市场经济能不能听懂。

  贝克伟:我22岁到美国,现在已经48岁了,其间一直呆在那儿。

  我认为,不管现在中国经济处在如何的转型时期,因为全球一体化的关系,毕竟还是应该遵照经济学原则走,我在讲个人观点之前,先补充一下李正茂总裁的看法。

  现在经济法则虽然跟过去不是有太大的一样,但是已经迈入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出现了比较特殊的现象。任何一个经济产品,使用越多边际效应会递减。但是在经济这个问题上就不一样,使用的越多,发挥的效应就越大。其实在新的咨询时代,尤其是在知识爆发时代,有一些我们过去认为的经济法则,因为科技突破,有了很大的变化。

  就新市场经济来讲,如果跟美国人讲中国现在又出了一个新市场经济,那么要花很多时间来解释。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就,以及在全球经济运作下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国经济升级转型下,遇到的种种新的问题,他们也会以正视的态度处理。

  很多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基本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是比市场经济还要完全的竞争。但是在某些市场上,因为还有体制转换的问题,还有从计划经济到自由经济的转型期,从这个角度上说又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以国外的看法说救市,某些地方中国非常市场经济,但某些地方中国还处于转型时期,需要一个过渡期,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王忠明:请高瑞彬讲讲。

  高瑞彬:目前中国是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所以在国外的理论上有转型经济的概念,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概念。在中国有很多计划经济的特色,比如厂长任命的,虽然有很多企业在国外上市,但是还有一个跟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怎么在现在的情况下,不止是对企业要求,还要考虑到社会责任。

  在这样的转型阶段,除了在中国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因为中国正处于迈入WTO的阶段,所以企业全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我很赞同李正茂总刚才提到信息产业在新经济里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说法。在十多年中,信息产业、电信产业经历过很大的改变,从政企一家变成政企分家,逐步走向市场。接下来怎么全球化也是下来的一个挑战。

  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每年将近10%的增长率,IT产业信息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个产业除了带来国家GDP的增长外,也带来了企业GDP的增长,包括用友的ERP,包括电信行业从移动通讯到IT产业,公司自动化等,这些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以手机为例,很多人称之为第四个媒体,可以收看多媒体的信息,在报纸、电视、新闻之外,现在在手机上收的信息都是最及时、最广泛的。我相信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增长的影响,我不敢讲是否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是肯会带来很重要的改变。

  王忠明:请汤敏教授做介绍。

  汤敏:我个人支持王建国教授新市场经济的概念。过去我观察了很多市场经济和不同的经济形态,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尽管很多国家都叫市场经济,但是内涵很不一样,一个先进国家,一个落后国家,一个追赶先进国家的国家,其市场经济的含义都不同,用市场经济简单一个名词很难概括各个国家不同的形态。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一个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不是简单的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路,小国也许可以,因为经济细胞很小,但是像中国、美国、德国等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走出去。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在已经充满竞争的市场中异军突起。所以我觉得,从过去从未来来说,中国的经济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过去26年中国走过的路可以叫社会主义,可能有很多社会主义的特色在里头,但是这跟其他国家不一样,跟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转型过程也不一样,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果说过去的26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于转型,在于掺杂了计划经济特色,未来20多年,或者是更长时间,中国会开始更多创新,在世界上没有过的经济制度或者是体制上有所突破。

  现在美国经济领先世界,美国解释美国经济的经济学家就获得大量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未来得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里的分量将越来越重,怎么把中国的经济解释清楚,从而带领中国经济向前走将会很重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提出新的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不仅是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经济,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者、企业家去思考什么叫“新”,“新市场经济”关键在“新”上,我们怎么做才会有创新的精神。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往往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落后,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做借口,从这点来说,我们希望在“新”字上做文章,探索怎么帮助中国前进、发展。

  刚才高瑞彬说了中国的特点,是加强企业对世界的责任。在过去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以赚钱为主,发展很快,到最后阶段企业才帮助社会发展。中国又大又贫穷又有大量的机会。在企业的发展早期中期我们就加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另外在税收各个方面,企业对社会有所回报以后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创造出这么一个体系,这么一种方式,一种体制,很可能我们的和谐社会发展更快一些,从这种角度来说,很可能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道路。这里有很多问题,包括下面我们要讨论的信息产业问题,在这里我们突出“新”字,创造更多市场经济的道路,是我们的责任。

  王文京:拜读了王教授的论点,基本理解了新市场经济是一个过程,是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个是技术层面,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现在服务业在整个产业里发挥很大的作用;第二就是今天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会更快的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会有更多的企业面对全球化发展的问题。因为我们是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市场经济,所以很多新的科技、产业形态的运用会加速市场经济的发展。

  像前面信息产业的老总讲到,信息产业、信息科技是加速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也特别赞同汤敏教授的观点,在我们注意市场经济技术产业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在制度层面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法律体系的完善,甚至包括企业产权制度进一步的完善。独立的企业法人制度、自由的企业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我认为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加强。不能提出市场经济,就忽略了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和补课。我自己有体会,我80年代末到中关村办企业,当时国家的宪法已经有了修正案,同意可以发展私营经济,后面是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在80年代中期成长起来一批高科技企业,但都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后来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当时流行一个产权模式是集体私有制,这害了一大批企业,当时产权制度没有到位。所以不能单单关注产业和技术层面,在制度层面的发展也很重要。比如在软件竞争的时候,软件出口外包非常重要,印度的软件外包就很成功,但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仍是我们一个很大的壁垒。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构成。谢谢!

  海闻: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赞成用新市场经济的概念,意思好像比现有的市场经济更发达,其实不是,这只不过是我们达不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只好用一个新的词解释为什么还达不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标准的术语。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理论上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比现在的市场经济创造出更新的东西来,我也不同意把中国的经验当成是理论上的经验,好像中国的经验在理论上对世界有贡献,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有些经验是在现有的体制下不得不修改的,半真半假,半新半旧。比如乡镇企业,其实乡镇企业是过渡阶段,不是中国人的新创造,是不得已的情况,所以当真正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乡镇企业马上就消失了。这是制度在限制的情况下修改的东西,说新吗?绝对不是新,在理论上许多贡献。就像93年乡镇企业很红,我们已经看出了问题。我记得很清楚,哈佛大学有几个教授说这是中国的创新,当时根据数据证明,私营企业还没有乡镇企业做的好,因为把私营企业压制了,税收压制,政策也压制。就像浙江,明明是私营企业,却还贯名是乡镇企业。针对部分的政治经济状况,我们不得不逐步的进步,但是我不在理论上认为这是一个新东西。

  王忠明:海闻教授刚才的补充,履行了先礼后兵的原则,刚开始先赞成,现在说出了学者的正义良知,王建国教授再好好考虑考虑。从刚才各位的分析,我们有一条可以肯定,现在正在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走,现在是转型时期。我们希望朝市场经济这个方向走,还可以走的更加快一些。现在已经27、28年的改革历程了。我们的改革不可能是没完没了无边界的,改革不到位,新市场经济也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罢,可能都到不了位。所以我觉得说各个方面的分析,可能对今天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引起一些思考,这是今天论坛很重要的价值。

  同时从研究的角度,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创造、创新,包括新概念的创造也很重要,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能给你所处的时代奉献一两个站得住脚的概念也就很不错了。我们在北京大学,在思想非常活跃的高等学府讨论这些问题,应该在更加宽广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产业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在产业结构的背后,从经济学,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来讲,更多是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没有盖茨,没有戴尔,没有这些新经济的英雄就不可能有知识经济,就不可能有新经济,包括IT。大家现在习惯用手感美感讨论手机的使用。现在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是什么带来的?可能跟产业调整优化、重组等等联系在一起。现在各位从各自的角度谈一下你对中国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角色是什么发表一下各自的看法。我们以前看到更多的是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中国承担的世界工厂,跟往昔英国、美国承担的世界工厂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我们在这么一个产业调整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应该怎么更有作为?先请摩托罗拉的高瑞彬总,你们既是美国的企业,现在又在中国经营企业,你先讲一下。

  高瑞彬:这个题目比较大,我在理论上不敢在专家面前卖弄,以摩托罗拉自己的体验说一下,希望可以得到理论上的支持。

  摩托罗拉本身是一个跨国公司,先从摩托罗拉进入中国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经验也是以后中国企业往国外发展也会碰到的问题。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产工厂,任何一个跨国公司在做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必须看到,中国是很大的市场,如果不进入这个市场,很难在全球得到领先地位。反过来看,中国企业不管在国内做的再好,如果不跨出中国到世界上,也很难有一个领先的地位。

  摩托罗拉从80年开始进入中国,设立办事处,做国际业务。在这个基础上在中国找合作伙伴,在分销渠道找合资公司。92年在天津成立独资公司,94、95年相继成立一系列的合资公司。一个跨国企业在进入市场中会碰到阶段性的发展,逐步按照市场的需求做。现在摩托罗拉公司有一个亚太总部,中国总部在北京。在区域里有完全的研发、生产、销售、合作伙伴等等一系列的公司架构。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不止满足市场,同时也满足生产和研发的需求。这是我们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类似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人员本地化。

  中国有很多特殊的社会主义经济方式,包括政策法规等等,这些跨国公司都很难理解,最早的时候要了解怎么跟政府打交道,包括了解审批程序。在谈判过程中,中国特殊的文化等等。对很多国外公司来说,很难理解在价值上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很早就在做人员本地化考虑。中国发展在过去十多年中很快速,我们做了很多计划培养本地员工,可是为什么没有做到百分之百,摩托罗拉毕竟是一个跨国公司,所以跟美国还是有很大的联系,这样才能把双方的需求,市场需求、本地需求结合在本地的决策,包括新技术的转让等等。

  另外一个方面,摩托罗拉在中国需要紧密的跟中国政府、客户、合作伙伴结合在一起。需要了解中国政府在不同阶段对市场的发展,包括早期对最惠国待遇,包括WTO的审批,包括国企转型我们所做的培训。我们当时培训过一千多家国企的老总。在教育、在社会责任、环保,义工,包括怎么缩短贫富差距,我们也做很多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经验。联通是我们很大的客户,我们要跟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有什么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研发产品。在生产方面,我们有很好的产业链,在本地上做采购,去年在国内采购达到了38亿美金。

  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经验,也可以让国内的企业分享,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当其要到国外发展的时候,除了产品有好的产品和价格,同时也做好长期的计划,这样才能在海外市场生,达到全球化的目标。

  王忠明:请李正茂谈谈。

  李正茂:听到高总的讲话,使我想到摩托罗拉跟联通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几年前听到一个玩笑,说摩托罗拉公司标志是M,表示摩托罗拉最会做市场。高总谈到了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从中国企业的角度我们也要反想,怎么才能变成跨国公司。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思考了很久。很遗憾,在中国今天,包括已经进入到财富五百强的企业中,真正实现跨国公司运作的,变成真正意义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一个例外,就是中远集团。是做远洋运输的公司,现在在世界上排第二大,我认识他们的总裁,他很自豪。从自身的情况来看我们感到,为什么中国现在没有出现大的跨国公司,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WTO也好,全球化也好,大家都在想全球化。包括很多竞争,电信行业几大公司,现在由于市场到一定程度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在国内的激烈程度也不亚于国外公司之间的竞争程度。但是回头又想,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国内少一些竞争,把一些竞争拿到国外去呢?

  我们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思考,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讲,中国在今后的十年到二十年时间,如何使现有的大企业变成跨国公司,这是中国重大的课程。几年前我受公司领导委托做了一个研究,当时我在香港主管海外上市公司的工作,中国的电信企业和国外电信企业究竟有什么区别,进入财富五百强的企业是不是就是一流的? 我们跟五百强的企业相比,可能有一些指标比他们还好,但是有一个指标很差,那就是一个企业海外收入要占总收入的35%以上,而我们中国的几大海外企业占总收入比重中占的非常小。我们也在进行思考,为什么走不出去,是不想出去还是遇到了走出去的困难?

  走出去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必然的事情,过去十年中国市场发展很快,从1%的电话普及率到50%的电话普及率,谁愿意丢掉这个发展机会?过去十年讲走出去,他们可能会说太累了。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在改变,联通公司在几大电信运营公司里是新兴的公司。从规模来讲,在六大企业里排第四,第一阵营是中国电信加中国移动,他们营业收入是接近两千亿,我们虽然不是最大,但是在走向海外方面更积极。今年初我们已经拿到了奥美的运营牌照,这是中国的电信营运企业在境外拿到运营牌照。在香港有联通香港公司,做海外业务,今天准备做联通欧洲公司。我们是在做这方面的考虑,但是这个步伐在今后几年还需要加大。

  另外可喜的就是电信领域的制造业走向海外方面,远远快于运营业,比如华为。华为公司的总裁最近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的领袖之一。华为成立大概有15年的时间,现在海外收入占总公司的收入规模已经达到50%,这是在中国走向全球化制造领域里很成功的典范。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国有大型电信企业,今后若干年内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走出去,变成跨国公司。

  王忠明:谢谢李总。联通的案例很值得分析,刚才走出去的案例可以做一个补充,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本身已经国际化了。作为一个有实力的企业,能够把中国市场的份额作大,也已经了不得,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可以放松对本土之外更加广阔国际市场的进入,但是这需要本领。我们都还在讨论新市场经济,我们在国际化走出去方面的能力都还需要进一步锤炼,已经在这方面涌现出了表现较好的企业,但是远远不够。

  联通是一家国企,由此我想到用友,用友在中国市场建设中成长起来的IT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活跃的东西,请王文京讲讲这方面的新感受。

  王文京:用友是从事企业管理软件的公司,这个业务在一开始就先是完全开放的市场,完全的市场竞争。我们公司去年也在推行国际化经营策略。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相关的:

  1、自身产业怎么样国际化,走到海外市场,逐步实现全球化经营。

  2、为中国企业走到海外市场,为客户的国际化、全球化提供软件和服务。

  3、为一大批国际企业在中国在亚洲机构运营提供管理软件。

  现在也在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机构包括东亚像韩国、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机构提供软件服务,他们在用我们的系统。

  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建设,像中国建设公司,现在在美国也有业务,整个管理系统是我们提供。浙江也有一些小的企业,但是他们也在全球化经营了,比如浙江有客户做服装,衣服有卖到欧洲、西班牙,在欧洲的门店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管理系统的服务。通过这个服务,我们也在为中国的全球化服务。

  全球化我们也刚刚迈步,走了两三年时间,现在是两个业务在开展,一个是软件外包业务,印度模式。现在主要是日本、美国的订单,已经开始三年了,增长势头还不错。另外业务就是ERP软件,在中国以外的市场推广。从推广一段时间来看,我们感受到不光是软件的外包,纯服务。中国软件公司的产品也会逐步在亚洲市场,也会在全球市场形成竞争力。我们也会向华为这样的公司学习,逐步把我们的产品打向海外市场。

  现在一讲软件产品就说美国欧洲的很厉害,但是来自中国的ERP在国际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我们也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还是有机会的。制造业管理软件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软件之一,以前欧洲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企业,但是现在不一样,很多先进的制造企业转移到了亚洲,因此现在中国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也在提高,处在很前沿的水准。结合中国和亚洲的企业研发管理系统,我们也会形成先进的技术,当然还有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以中国为基地的研发软件,在全球市场上也会有竞争力。

  王忠明:刚才几位企业经营领导从各自的角度对企业产业的发展,全球化问题,以及竞争力问题都有所涉及。关于世界工厂,中国承担这个角色的问题,我们确实应该有一些新的考虑。往昔的世界工厂都是在全球产业机构中的调整力量,比如英国、美国,往往是他们本国的跨国公司承担。中国这次承担世界工厂—舆论比较偏好这样的表述。我们恰恰是在全球产业中转移出来的,而不是领先的,服装、家电制造业相对比较低端的领域中响声比较大。这已经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没有改革开放的铺垫,不可能有这样的机遇。劳动力价格成本比较低廉,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由此认定搞世界工厂是必然的,这当然有道理,但是比我们劳动力价格低的国家有得是,比我们穷的国家劳动力价格更低,但是为什么不能承担世界工厂的角色?真正的比较优势是不可遏制的、改革开放的态势。这是中国真正的优势。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把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里有很多文章要做。

  最后剩下不多的时间请三位学者讲讲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竞争力培训问题做一下阐述,请海闻教授讲一下。

  海闻:中国企业全球化也包括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更加有全球化的条件。刚才李总、王总讲的都特别好,高总讲了企业发展中的情况。理论上来讲,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企业其实也不小,但是多元化基本集中在国内竞争,家电,包括软件都是这样。上次在上海开会,说我们竞争的不得了。我说为什么不到国外去,你有很多软件,比如卫生软件,会计软件,如果你会计软件强就放弃卫生竞争。专业化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市场经济就是分工和交换。作为企业也要考虑哪一个是你的特色,就集中把这个事情做好,而且不仅在中国做好,而要做到全世界去。我出的主意是,放弃一个软件,专门攻一个软件,而且这个软件国外市场也很大。比如会计软件,我就真的把会计软件做到全世界,这个规模还是很大的。现在经济需要规模经济,保证产品的规模,产品也需要规模经济。现代经济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是规模经济,一个是专业化分工。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生存下去。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必须集中在你最强的产品里,一个也行,两个也行,十个也行。这样规模就会是全球的规模,而不仅仅是中国的规模。专业化分工,必须在几个重要产品中,才能够真正做到全世界,这点美国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中国企业现在面临这样的挑战,当然有很多问题是关键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政府调整,关键是作为企业的领袖都非常清楚,怎么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能够以全球市场为目标,以专业产品占有市场,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贝克伟:一个企业要达到真正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可以从战略定位角度讲,比如中国的企业太注重制造方面,而不在品牌效益上和渠道上的开发,尤其是国外市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才问题。企业要想有国际化的运作,要有国际化的眼光,也必须有国际化的人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持续性的培养,密度要加广,力度要加深。

  汤敏:今天新,明天就可能变旧了,现在强调新市场经济,并不是我们追求终极目标,这跟我们一些问题并不矛盾。比如谈到乡镇企业的问题,乡镇企业有它的问题,是有过渡,但是在80年代的时候它还是新。现在回头看乡镇企业有很多问题,但是如果中国经济没有那个阶段,没有把国企的坚冰冲破,没有乡镇企业培养出这批人才,后来的民营企业发展也有问题。回头看俄罗斯直接做市场化的道路,是新的,可能也不是新的。乡镇企业在90年代初的时候没有及时转型,这是乡镇企业的问题,但是并不能说乡镇企业在80年代不新。同样在未来也是这样。

  我们谈新市场经济,并不是说所有现存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我们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糟粕,这正是我们要突破的问题。谈走出去的问题,我完全同意,中国企业已经部分走出去了,是可以国际化的。但是在这个地方要相对比较谨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全球化,有两个领域比较重要,一个是资源,第二是民营的中小企业,把一部分已经过失、落后的产业转移到比我们更低档的国家中,这点在全球化中是必要的。但是要警惕,现在很多国企也走出去,但是失败的比较多。我们走出去并不是都到美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很好的地方,很多是到发展中国家去,国企如果是在目前政府保护的条件下生存,在那种非常恶劣的经济环境下,在那种对市场反映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失败的可能会比较大。我们在国内也一样可以全球化,按照国际规则跟国际企业竞争,也是发展的过程,也是全球化的过程。

  特别应警惕国企不计成本盲目的走出去,在人才没有完全培养好的时候,机制没有调整好的时候,这种大规模走出去,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谢谢!

  王忠明:在这么短的时间中,这些企业领导和学者涉及的触角引起我们的思辨是丰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只要奉行敢于开放这条总的路向,我们一定会诞生出真正有作为的大企业家、大企业。世界五百强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一定是一个可以考量的指标。美国世界五百强企业是1/3,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规模总量中大概也是1/3,日本是1/6。由此判断,中国现在进入是7%,经济总量是5%。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是有启发、有价值的。但是问题在于得出的结论中国企业现在冲刺五百强为时过早,我认为这个判断还可以商榷。现在进入中国五百强的企业,在私有制结构上要有一个清晰的分析。他们大部分是国企,国企是什么概念?基本是由国家巨额资本堆放出来的,当然不能否认像李总和员工在竞争中付出的辛劳,然而不能不看到资本的冲动。

  经济学分析研究中,不经意间会流露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忽略。这点倾向是危险的。什么时候看到像用友、像万通像其他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从小大到、由弱而强,真正进入五百强企业,标志着中国从经济大国转向了中国强国,这是我们应该预期的。到次可以宣告这个论坛圆满结束,谢谢各位!

  提问:经济要全球化,有没有产生能够指导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学,有没有产生不受地域限制不受社会政治限制的经济学,我们的经济学能否真正的解释经济过去、指导经济现在、分析和预测经济的未来?

  海闻:经济学其实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学科,框架存在,但是具体研究的问题是需要一个一个分析。所以说中国走向全球化的经济学存在不存在?存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存在不存在?也存在。关键是具体的问题。比如说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很多经济学框架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怎么利用经济学家框架分析中国问题。现在其实不是经济理论问题,其实是刺激问题。

  提问:摩托罗拉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专门帮助摩托罗拉咨询的顾问队伍,从高层本人来讲,你怎么看待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在3G在方面有什么举措?

  高瑞彬:我们集思广益得到这样的战略,第一个问题是这样回答。

  说到中国3G,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现在针对3G的执照、最后几个运营商拿到,也是复杂的问题。现在中国政府也在全方面的考虑这个问题做准备。摩托罗拉目前做中国的准备,刚才提到目前在中国有很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在今年开始已经把3G的系统设备在中国生产外销到外国去。手机去年9月份也开始夺全世界的外销。3G在国外有很大的发展,达到了两千万的用户,中国现在还没有开始,现在有国际市场支持我们做准备工作。我们把3G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我们以后在接下来能够把研发基地靠近全球最大的用户,在产业链方面,中国带领着比较大的趋势。所以在新的运用,新的技术等等方面,也会快过其他很多国家。我们目前在中国有一万多员工,两千多研发人员,这是我们很好的基础。3G技术虽然很成熟,但是在国外,还是中国的盈利模式。3G在概念上是把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做一个结合。这会牵扯到业务模式和产业链的变化,不单纯是技术的更新和引进。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新的技术探讨,摩托罗拉提出无封的愿景,现在家里都有数字电视,还有汽车,还有汽车电子汽车通讯,可以让消费者在任何时间同步取得信息,用不同的终端在工作娱乐上需要的信息存储。借助新的技术,不仅是提供人与人的沟通,甚至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沟通,这样可以应用到更多的方面。接下来视频产业会在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起到更革命性的作用。我们很难想象忘了带手机出门会对工作有什么影响,所以它会有更重要的影响。

  提问: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体系,但是我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经济学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统治的艺术,我不太明白,想听你们的意见?

  贝克伟:经济学当作统治的工具,我是第一次听到。经济学或者是任何商科都有一定的法则,不拿经济做例子,拿会计上大家常常遇到的问题做例子。如何公司都要做预算,预算到底是控制行为、影响行为还是结算结果?整个经济学就我认为,最终是达到资源分配的最有效性和合理性,这是最终目标。

  王忠明:中国为什么经济学家很多,而经济学大家不多?!

  介于时间,我们这个圆桌论坛圆满结束。谢谢各位。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