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璐瑶
在国内正式起步的银行保险业务,如今已经陷入到一种“七年之痒”的尴尬局面。
据记者了解,在经历了前期快速成长之后,今天的银行保险业务增速出现放缓或者负增长的态势。多数寿险公司,银保业务从2004年就一度下滑并进入持续低迷的状态。有的公
司开始采用种种限制的方式,大规模减少这块业务增长的速度。今年一季度,银行代理的保费收入是205.5亿,同比下降了19.5%。明显的下滑趋势、大比例的下滑态势已经引起了两大监管部门的重视。
3日,北京保监局和北京银监局在北京召开了“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与发展论坛”,这次论坛被称作是至今为止国内银行保险发展历程中,监管部门主办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
症结究竟在哪里?
由于保险业对于整个银行渠道定位不清、使用不当,合作后采取一种盲目竞争的方式,才导致现在整体业务陷入一种微利或者是零利润的状况。缺乏内涵价值,无法为公司创造效益的银保业务,正在成为保险公司的鸡肋,有些公司事实上已经决定从这个市场慢慢的退出。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在本次论坛上道出了银保业务遭遇“七年之痒”的四大症结。
首先是目前国内的银保合作十分松散,短期行为比较严重。银保合作,还限于简单的代理销售模式,银行和保险公司没有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合作关系不稳固,随着保险公司的增多,竞争的加剧,银行代理渠道成为稀缺资源,代理手续费越来越高,使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利润很小,甚至没有什么利润,分支机构还要补贴一些费用。
其次,产品同质性很强。制约银保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险公司现在在银行渠道中卖的产品,和银行自身的产品没有形成一个互补。现在银保市场上的产品,主要是一些没有保障的五年期或十年期的储蓄替代性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仅在保险公司之间同质性很强,而且这些产品事实上跟银行的储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同质。
再次,无序竞争。由于各个保险公司的产品不能实现差异化经营,因此,就不能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此时,就只能拼手续费。为了市场规模,有些公司甚至于贴着费用在做这个渠道,这种无序的竞争,使得不少保险公司、银保公司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最后就是宣传误导。很多银行网点中的宣传资料存在一定不真实的情况,夸大了保险合同的利益,再加上银行柜台人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培训,其销售保险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对客户的一种误导。
超越和分享
遭遇“七年之痒”的银保业务正在面临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如果转得好,这个市场会发展得更加健康。对保险业来说,它会成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利润增长点、一个新业务增长点。对银行而言,它将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扩大利润新增长点。但是,如果这个点转得不好,银保业务将会慢慢夭折。
为此,陈文辉提出超越与分享的概念,超越就是指要超越原来的模式,分享就是希望保险公司和银行能够分享由于这一块儿业务的成长带来的收益。
陈文辉指出,银行保险事实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产品服务和组织创新为一体的金融创新。
为此,要想发展好银行保险,除了打击误导、规范销售、细分市场、开发互补性的产品外,最重要的就是尝试通过股权纽带来加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或者是银行成立专业保险公司,通过组织创新推动深层合作,这是银保业务发展的好方法。事实上这种合作已经展开了,比如说银行通过其海外机构入股保险公司,像中国银行通过海外机构设立中银保险。再比如是也可以通过一些金融控股公司,或者银行下设的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来做这方面的投资。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保险深化合作,是一个从产品销售合作走向资本合作的过程,银行保险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应该建立一个密切的资本联系。
只有这样,徘徊在十字路口上的银行保险才会走出迷局。(6C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