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解析宏观调控八大焦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 08:45 经济参考报

  去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对于这次宏观调控,在启动伊始就一直众说纷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近日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对宏观调控的认识。这次宏观调控究竟有没有必要

  去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时,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上升期,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一些行业快速增长,是有市场需求支撑的;投资、信贷增幅高是
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现在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出现一些重复建设,市场会自动调节,不需要政府主动进行调控。因此,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种过度反应,是对市场经济的一次信任危机。

  马凯认为,从理论上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概括,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两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

  从实践上看,经济运行中逐步凸显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表明,已到了非加强宏观调控不可的时候。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应该说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投资增多并趋于活跃,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减少。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经济运行就会起“波澜”。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投资膨胀、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必然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长期企盼的、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正如中央强调的那样,如果任凭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发展下去,势必使资源和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势必加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势必出现大量生产能力过剩,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势必导致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呆坏账增多,最终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如果出现这种局面,经济恢复起来需要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及时的

  对这次宏观调控,也有人说动手晚了。马凯认为,事实是,见事快、动手早。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原因。

  去年一季度开始,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就初露端倪,中央及时察觉到问题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在分析一季度形势的基础上,中央明确指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情况有所加剧”,“过度投资中很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已引起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偏快”。“这些问题总体上看还是局部的、苗头性的,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此,提出了一些优化投资结构、制止盲目重复建设的政策,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微调措施。

  非典以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中央高度重视。在中央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其他重要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再三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大量事实说明必须对苗头性和局部性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努力加以解决,防止演变为全局性问题。按照中央部署,实施了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清理整顿开发区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等调控措施。

  今年的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对如何搞好宏观调控作了部署。“两会”以后,为了防止局部性问题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明确了宏观调控要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强调要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有效控制投资规模,相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控制信贷货币供应总量,严格土地管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

  回顾一年多的实践,说明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运行出现苗头性、局部性问题时,就果断决策,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进行主动调控,才使这次宏观调控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小,见效相对较快。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

  对于这次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有人认为,走的是“老路子”,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马凯指出,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中央制定的调控措施、采取的调控方式,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并且多次强调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十分注重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

  在信贷手段的运用上,重点从源头上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加强窗口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去年4月开始连续18周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对冲投放的基础货币;去年6月份出台了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措施;从去年8月至今年4月间,两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并扩大了再贷款浮息范围;同时和银监会共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进行风险提示。今年5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日前,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在投资手段的运用上,重点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公布了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的市场准入暂行标准,同时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还积极调整长期建设国债的投资结构,加强了农业、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

  在价格杠杆的运用上,重点突出价格信号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在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的同时,宣布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针对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扩大了执行峰谷电价的用户范围,拉大了峰谷价差,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在重要商品总量平衡上,重点加强物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去年下半年开始,及时开展粮源的组织、调运和进出口调节工作。降低了电解铝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控制不合理出口。

  在法律手段的运用上,坚持依法行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依法开展了开发区和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对乱占滥用土地,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依法进行了严肃查处。

  可以说,这次宏观调控打的是“组合拳”,是综合运用各种调控办法,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之所以还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过多干预的结果。对于企业经营行为,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对于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活动,助长重复建设的行为,既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又必须运用行政手段来约束和纠正,确保宏观调控有力有效。比如,暂停审批新设和扩大各类园区,查处投资建设的违法违纪行为,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这些都是必要的。当然,在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时,十分注意依法行政,并与经济手段密切配合。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只治标

  有人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标、不治本。马凯指出,中央反复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要把加强宏观调控同推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一年多来,各领域的改革不仅没有停步,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粮改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又出台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放开粮食主产区收购市场,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投资体制改革全面铺开。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抓紧修订完善配套措施。

  税收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减免了农业税。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8个行业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也正式启动。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改革今年又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国有保险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金融监管体系也正在不断健全。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今年5月,国务院又取消和调整了495项行政审批项目,从而使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一半。此外,还在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价格特别是电价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有利于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体制基础。(小标题)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一刀切”

  有人说,这次宏观调控搞的是“一刀切”,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马凯认为,从这次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来看,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以后又反复强调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求在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千方百计这样做的。

  从产业来看,一方面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比如,国家决定暂停半年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在实施过程中是区别对待的:对国家禁止的产业不供地,对国家限制的产业严格控制用地;同时,继续审批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大公共设施和卫生、教育等项目的建设用地。再比如,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普遍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了投入力度,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1%,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今年还启动实施了西部地区教育“两基”攻坚计划,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1200多个县级和部分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在年内基本建成,同时加大了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从行业来看,即便是对钢铁、水泥等过度投资的行业,也不搞“一刀切”。抑制的是那些生产能力过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淘汰的是落后的工艺设备。对那些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产品,不但不控制,而且大力支持。调控期间,国家批准上海宝钢湖北武钢等新上了优质钢铁项目。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这次宏观调控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志说,宏观调控是切了东部的“尾巴”,砍了西部的“头”。马凯认为,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是着眼于全国的经济大局,不仅对整个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利,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

  从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来看,中央所采取的措施不是专门针对某个地区、某个省份的,而是立足于全局,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国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全局出了问题,局部也难以幸免。

  从各地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有共性的,差别只是程度的不同。去年下半年以来,粮食减产、投资需求膨胀、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等问题,不仅东部地区存在,中西部地区也存在。中西部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开发区热、圈地热,也违法违规上马小水泥、小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煤电油运紧张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但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影响本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次调控不仅没有影响,而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各省区市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有的增幅还快于东部。中央加强对农业、能源、交通、水利以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重点是向中西部倾斜的。如今年国家又批准了西部开发的十大工程,总投资额超过800亿元。特别还应当指出的是,宏观调控的实施,为中西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东部地区企业为了拓展发展空间,缓解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的约束,已经出现了资金和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今年1至9月,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下降,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专门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拿非公有制企业“开刀”,“打压民营经济”。马凯指出,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也不符合实际。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党的一项重要方针。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强调要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在这次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不是以所有制划线,而是坚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无论对谁、对何种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规的,都坚决支持;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则严肃查处。江苏铁本钢铁公司在这次宏观调控中被查处,不是因为这家企业是民营企业,而是因为它在建设用地、环境评审、银行信贷和纳税等方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也严肃查处了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国有企业。

  实践证明,通过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缓解了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发展环境,客观上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经过去年以来的调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出现了明显回落,但民间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今年1至9月,私营企业投资同比增长59.4%,私营企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同比由7.9%上升为9.7%,提高了1.8个百分点。这次宏观调控会不会影响经济快速发展

  这次宏观调控开始时,有人担心会把刚刚恢复的经济发展好势头打压下去,丧失发展的机遇;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又有人担心会不会“硬着陆”,引起经济大幅下滑。

  马凯说,首先应当指出的是,这次宏观调控不是简单地压速度,人为放慢经济发展步伐,其根本着眼点是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真正用好战略机遇期,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

  去年以来的实践表明,宏观调控在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抑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同时,不仅没有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而且对保持国民经济这艘大船平稳较快航行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缓解。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货币信贷增势减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积极成效。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大幅度提高,消费市场继续稳中趋旺。

  马凯指出,实践表明,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是必要的、及时的,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经验。无论从当前看还是从长远看,搞好这次宏观调控的意义都不可低估,它有利于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推进结构调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马凯强调,当前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如果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前功尽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仍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要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正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为形成一个较长时期内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创造条件。

  作者::赵承 刘铮

  (来源:经济参考报)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