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牛市今又来 > 正文
 
资金面巨变基金不再一统天下 众机构博弈新牛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 00:4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国际金融报记者 祁和忠 发自上海

  在经过连续三个多月、幅度达400点的强劲上涨后,上证综指依然在1700点上下顽强地盘桓。在各大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里,众多持币观望、等待低位入市的投资者,焦急地盼望着市场能再出现深一点的调整。

  在上海证券大厦的一间交易室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构投资者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盘面的细微变化,安静的气氛中平添了些许紧张。他轻声地说,现在的市场真像是干柴烈火。在继房地产热、大宗商品热之后,股市正在从不久前的冰点迅速升温。

  “目前的资金面正在发生很大变化,2003年以来基金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其他各类机构都在纷纷入市。”2月18日上午,中信证券资深分析师孙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信心爆棚

  国务院的意见强调要强化市场的投资者回报,要尊重流通股股东权益,要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树立股市的赚钱效应,这无疑让对政策导向极为敏感的机构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牛市真的来了?尽管有不少中小投资者对此还将信将疑,但记者在对一些机构投资者进行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各类机构对于市场信心是近三年来从未有过的坚实,足可用信心爆棚予以形容。

  首先,国务院的九点意见是中长期利好,这一点几乎已成为各类机构的共识。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市场的回报率,原先沪深股市重筹资轻回报,流通股东的权益难以有效保障,不少机构在前几年的熊市中也不再在股市中恋战,而是转移到其他行业。现在国务院的意见强调要强化市场的投资者回报,要尊重流通股股东的权益,要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树立股市的赚钱效应,这无疑让对政策导向极为敏感的机构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政策面暖风频吹,机构投资者信心迅速恢复的同时,沪深两市一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凸显,奠定了市场持续向好的基础。去年以来,沪市以宝钢股份中国石化中国联通等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强势崛起,深市以中兴通讯中集集团、盐田港等为代表的绩优蓝筹股也为各大机构成功挖掘。

  长城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表示,从国际成熟市场的情况看,大盘蓝筹公司在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而在股票市场上则是市场的中坚,交易最为活跃,是股市中广受追捧的对象。以最著名的蓝筹股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例,从市场收益情况来看,近20多年来,道琼斯30种成份股带动了美国股市80%的上扬,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坚力量。

  他认为,与美国市场相比,两地蓝筹股存在几个共同特征:第一,股东红利回报稳定。第二,公司经营业绩相对稳定,蓝筹股市盈率的变动主要受大盘影响。第三,投资者回报较高。但与此同时,沪深蓝筹股又有美国蓝筹股不具有的一些优势:沪深蓝筹股处于新兴证券市场,拓展的愿望和空间要远远大于后者;沪深蓝筹股属于体制转型中企业,成长性更大。

  因此可以预期,通过投资蓝筹股分享经济成长的收益将是未来市场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

  现在中国的GDP总量虽然已处于世界前列,但还很缺乏世界级的大企业。要将中国的大企业培育成世界级企业,就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大力发展股市,用市场化的方法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向优质上市公司转移。因此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的上市公司发展前景和投资潜力是西方成熟股市所不能相比的。

  而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沪深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逐步得到遏制。上市公司本身在审批和发行过程中政策的严格化及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也出现了好转。与几年前人们投资的盲目性相比,现在市场通过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整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证券公司行为等措施,股市运作走向规范化,人们的风险意识大大加强。这为股市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发展的基础。

  机构博弈

  证券投资基金、券商、QFII、社保基金、三类企业,以及其他民间资金都在积极入市,而有望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也会进一步丰富机构投资者这一群体,沪深市场已经全面迎来了机构博弈时代。与以往10多年来的市场主力构成相比,今年的市场主力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机构新生代应运而生

  证券投资基金、券商、QFII、社保基金、三类企业,以及其他民间资金都在积极入市,而有望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也会进一步丰富机构投资者这一群体,沪深市场已经全面迎来了机构博弈时代。与以往10多年来的市场主力构成相比,今年的市场主力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机构新生代应运而生。

  尽管近期基金重仓股出现不同程度调整,但中山证券研究所所长李新依然认为,开放式基金应仍是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主力,特别是新发基金。据统计,2003年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达17%,基金专家理财的优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由于开放式基金是通过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遍布全国城乡的储蓄网点进行销售,基金的赚钱效应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迅速得到传播,与银行居民储蓄收益形成强烈反差。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有很多过去从不关心股市的居民也纷纷打电话咨询基金购买事宜。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内地高达10多万亿的居民储蓄资金已成为开放式基金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业内人士预期今年开放式基金的首发规模要突破千亿份大关。

  从中长线看,基金将继续成为沪深股市的中坚力量。同时,投资者也注意到,最近的一波行情并不是由基金主导,而是由新入市的场外资金发动。吴坚雄认为,这一段时间基金在主动进行仓位调整。

  与基金相比,券商资金在去年的二级市场获利很少。但随着大盘的稳步上升和成交量的急剧放大,各大券商经纪业务全面好转。一家证券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日子明显比以前好过多了。在自营业务方面,券商重仓股也有望由垃圾变黄金。作为主管部门重点关照的机构,今年券商的融资渠道趋于拓宽,券商发债、集合理财计划都将给券商带来新的资金。

  在各大机构中,QFII因其投资理念的独树一帜而吸引了众多眼球。据统计,目前已有10多家QFII进入沪深股市。据报道,今年年初,又有多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在积极争取QFII资格。业内人士预期,随着QFII对境内证券市场的熟悉,2004年大部分都会增加投资额度,到年底,国内有望出现20到30家QFII,总投资额度可能达到80亿到100亿美元。

  另外一支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是正在筹备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互动,对资本市场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险资金直接入市首先将为资本市场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作为机构投资人,保险公司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加大了市场创新力量,有利于改变投资人的结构,从而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发展,包括投资理念、风险防范等方方面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近几年保险市场自身发展、保险功能的完善、保险企业规范化及其投资理财队伍的建设来看,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基础和条件在不断具备。资本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上市公司结构改善,规范化水平提高,也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创造了条件。

  除上述“阳光资金”外,据市场人士观察,前几年输得很惨的私募基金最近的表现也相当活跃。与基金、券商或QFII不同,这类资金多会以独特的题材进行炒作。为了弥补踏空蓝筹股的损失,私募基金正在试图挖掘尚未启动的新热点。

  市场人士认为,去年年底科技股板块的绝地反弹就是私募基金的杰作。作为私募基金中的领军者———某券商在浙江宁波的一家营业部在超跌科技股行情中锋芒毕露,频频在涨幅达到7%以上股票的公开信息中上榜,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在激活了市场人气的同时也推升了股指。

  中国现在私募基金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综合学者的研究及坊间的传闻,现在有多个版本。一种说法是现在有2000亿至5000亿元的私募基金。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推断说,中国私募基金规模可能在8000亿至9000亿元。

  面对历史性的大牛市,各大机构都在暗中打着自己的算盘,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害怕踏空,因为牛市中最大的错误就是踏空。

  资金集聚

  虽然各路机构纷纷加大入市力度,但市场资金依然保持充裕。从2003年11月初以来,沪深两市国债回购利率持续下降,至今已降至历史性谷底,说明资金供给没有出现丝毫紧张迹象

  在政策面、上市公司基本面都同时向好的形势下,沪深两市交投活跃,各路场外机构奋勇入市,市场成交额急剧放大。

  国泰君安分析师吴坚雄接受采访时表示,自2月初以来,上海股市已连续两周的周成交额在1000亿元以上,估计本周成交额也会如此,这是1999年“5.19”行情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面对如此巨额的成交,有一些市场人士和投资者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担心:这会不会是市场主力出现分歧的结果?大盘继续上攻的动力是否已经不足?指数会不会在1700点附近向下进行较大调整?对于这些担心,中信证券的孙超认为,在2月10日至2月13日,尽管市场出现的四连阴调整,但未能回补2月3日与2月4日间的跳空缺口,说明以基金为首的原有主力并不愿在低位出货。与此同时,其他各路场外机构一方面不愿接盘目前的基金核心资产,另一方面又害怕在历史性的大牛市中踏空,开始纷纷抢进非基金重仓股。

  兴业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认为,现在的市场呈现热点向四处扩散的特征。从石化到房地产、从钢铁到农业、从科技到医药等,处于资金流向领先的品种虽然是蓝筹股,但在新资金的不断介入下,最近涨幅领先的品种不一定就是基金重仓股了,这正是继基金之后的其他机构入市的结果。科技网络股,高比例送转的白马股,成为了市场新资金的新宠。从1月份展开的上升浪按涨幅计算,南方汇通昌九生化、深万山、海虹控股航天科技中牧股份等个股涨幅均达到50%以上,远远高于大盘蓝筹股的同期升幅。而科技股风华高科清华紫光大唐电信等升幅也达到五成左右。像题材股华意压缩三星石化等的表现也相当不俗。联想到ST个股的整体疯狂,回过头来看,今年头两个月不买蓝筹股的投资者远远比买进蓝筹股的人盈利丰厚得多。

  虽然各路机构纷纷加大入市力度,但市场资金依然保持充裕。从去年11月初以来,沪深两市国债回购利率持续下降,至今已降至历史性谷底,说明资金供给没有出现丝毫紧张迹象。对于市场资金如此充裕的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宏观环境看,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仍然比较高;二是从微观经济主体看,近年来保险业获得大力发展,保险公司坐拥大量低成本资金,虽然保险公司目前仍不能直接入市,但却可以通过拆借等手段,为股票机构投资者提供火力支持。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资金新闻 全部牛市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