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003中国并购年会 > 正文
2003中国并购年会暨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实录(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20日 11:0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03年4月20日,2003中国并购年会暨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新浪财经将为您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嘉宾,感谢各位从四面八方聚集与此。最近这几年全球的并购热潮急剧下降,但是中国并购的热情就象前几天,好象今天上海的天气一样,温度上扬。2003年中国并购从理论层面不断向操作层面深入发展,2002年像卫留成、马富才、李东升、张涌这样的
中国企业家,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并购领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行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并购年会由全球并购中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英才杂志社、经济观察报合力推出,下面有请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代表,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教授为我们做关于全球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的主题发言。谢谢!

  刘吉: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应该代表全球并购中心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各位来宾的光临,特别是2003年十位并购人物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我想简单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充分认识今日中国这样一个并购的新态势。要谈到中国并购的态势,首先要说一点全球并购的态势。并购在二十世纪发展,经历了五次的浪潮,现在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这么一个新的浪潮,这个浪潮的特点可以叫做战略并购,这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这份战略并购就是以建立全球经济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进行并购,这样并购的企业都是一些全球企业在进行的。大家知道经济全球化最根本的标志是由跨国公司变成全球公司,也就是整个生产要素中的配置是在全球范围中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九十年代出现了第五轮的并购浪潮。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不好,可以说在九十年代末期并购开始走向低潮,在中国这几年正在兴起,所以是西并东渐,西方的并购逐步到中国来了,因为中国有13亿人口这样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和企业都有所发展,同时中国加入了WTO,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竞争,跟国际进行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处于低潮,中国经济可以称为一枝独秀。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并购转移到中国来了。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结论是与全球并购交易逐渐下降的一种态势相反,中国的并购交易正显著地增长,已经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反周期的现象。在国际处于低峰的时候,中国处于高峰,所以被称为反周期现象。实际上全球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在2000年达到50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对美国的投资,这500亿美元的外资投资中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以并购形式进行的。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建立了很多中外合资企业,这些中外合资企业近几年来普遍有外方来收购中方股权的情况,所以转为了控股的局面,也形成了外资新一轮的洗牌,在中国的态势是很明显的。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第一次来评并购人物,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有两个基本的发展战略,一个是西部大开发,一个是走出去。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中国的企业就必须要做成航空母舰,这也就表明了中国企业本身必须要参加这样一个并购,因为并购这种方式在资本的发展或企业发展过程中是一种非常简便,而且成本很低,效益最好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国将来迎来一个并购的高潮,这种高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也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至少是初期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我们召开这样一次会正是为了迎接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第二,并购是一门大学问。过去我们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也有关停并转,那个比较简单,政府下命令就行了,但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竞争的形势下来进行并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是说有钱就能够很好地并购,并购会碰到很多难题,这些难题正说明了它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首先你如何去找一个合适的并购对象,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并购了以后如何加以有效整合,产生一个巨大的经济效益,那是更难的事。过去报纸上也常常有很多宣传,但是宣传的结果并不是所有都是很成功的,比如说我们的并购为非是四种情况,强强联合,以强吞弱,弱弱联合,以弱并强。即使强强联合,中国企业强强联合做成航空母舰,这是一件很值得赞赏的事情,但实际上很难整合,因为常常强强联合并不是在市场竞争中自愿的结合,而常常是政府行为,就是市场经济的联合也还是很难的,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说联合了以后谁来做主导,两个人都是强者,双方都是强人体系,既然是强人体系就有权力之争,即使大家权力分配得很公平,但是每个企业对自己的文化都不一样,一山不能容二虎。即使人能合起来了,也有资源优化的问题。两个大企业合作起来,是混合起来的还是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是混合起来的话发挥不了优势,必须把它加以把握,在结合的过程中间也是很大的难题,因为拳头和力量是不一样的,两种组织不一样,列宁说习惯的势力是可怕的势力。最后还有一个品牌之分,强强联合,也有很多联合一半又分手的,或者勉强联合了产生不了效益,那等等没有意义。所以以弱吞强同样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并购有这么多复杂的难题,中国并购第一个就是因为很多并购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下进行的,这种拉郎配往往是政府的一种骗局。我这个企业现在要扭亏为盈,我把十个亏损企业强行并购到一个大的企业去,本来这个大企业每年的利润可以达到一个亿,十个亏损企业一并进去利润降低到一千万,实际上亏损了九千万,但是报告出来,已经有十个企业扭亏为盈了,亏损企业消灭了。这种情况很多,比如上海很有名的华生电器,华生电风扇曾经是非常有名的,当时他们每年的利润将近一亿,强行并入了十个亏损企业进去,最后当年利润就降到一千万,第二年就亏损,但是报告中这样一种状况实际上是在这种并购情况下消灭亏损企业,这是计划经济的一个弊病。第二种是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并购是假的结合。比如说上海的企业并购了外面的企业,比如洛阳或者其他地方的,比如过去上海的永久牌自行车或者凤凰牌自行车并购了很多其他的企业,但是并不能起作用,因为整个地方保护主义,政企是不分的,这些外地企业实际上还是渗透本地的主管单位,任何强龙也敌不过地头蛇,开始你去兼并他,非常欢迎,一旦把钱送过去以后,那就把你吃光了为止,这可以把很多大的企业拖垮。

  当然我们还有法律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的情况,但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并购还是很缺少这样一个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因此我们中国要迎接这样一个并购高潮,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必须要政企分开,必须要健全市场经济法制,总书记在十六大提出来,要改革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要为并购扫清障碍来迎接中国企业并购的浪潮。

  第三,并购和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这里我想讲三个小题,第一个是主要矛盾正在转化。

  我们积极主张中国参加WTO,因为参加WTO必须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如果不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就会被边缘化,被边缘化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当时我们极力主张中国参加WTO,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国家的安全问题,是否参加WTO的问题,哪个是主要矛盾,当然是参加WTO是主要矛盾,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如果中国人不顺着这个潮流前进,不作这个潮流的弄潮儿,那就要落后,因此我们不能不考虑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利益。现在我们参加WTO以后,新的矛盾产生了,那就是我们如何来防范由于参加WTO,参加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我们参加WTO以后必须积极地去应对并购,外国人来并购我们,我们也可以去并购他们,在这中间取得国家的利益,但同时并购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安全问题也就日益突出了,所以矛盾正在转化之中,我们呼吁我们的国家和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们,要高度关注在并购中间的经济安全问题。

  怎么会产生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呢?从理论层面讲,它有三个方面表明了我们有安全问题。第一,所谓的全球公司或者是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它本质上是反对国家干预的,因为它是全球公司,所以它的要求是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要求各种各样的自由化,他不反对国家的干预,所以经济全球化本身必然要带来国家主权的削弱,这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种主权削弱并不只是在中国,经济全球化以后在美国也是一样,但我们是弱势国家。第二,全球公司的并购实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的并购操作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他们的许多并购,我们可以看到在九十年代的战略并购中间,在并购交易中间,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商业经济范围,实际上是影响到政治的。比如说2000年的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它的并购资本额超过了1800亿美元,这超过了当时香港当年GNP的1600亿美元,波兰一个国家GNP也就1500亿美元,这样的并购表明了它的实力超过了一个国家,这样巨大的力量绝对不是单单的商业交易问题,这确实影响了全球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第三,全球公司一般都是有高能量的全球金融来支持,同时利用全球资源或市场这样一个善用的全球资源市场来规避或转移全球风险的能力。全球公司为了自己利益来规避转移风险能力很强,这样就常常和我们国家的利益相冲突,因此当全球公司的资本战略与国家的金融战略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发生危机,如果和国家的产业战略有冲突的时候也就会带来国家的潜在的产业风险,如果全球公司公司的战略和中国的国家战略发生了矛盾的时候,这就会带来危机,因为它的实力太强了,所以它的来去、它的资金转移都会给中国整个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从理论层面讲有三个潜在的风险。

  从操作层面来讲。发达国家依据全球公司的要求制定的战略,对它们是有利的,其中有些在我们发展中国家看来是不合理的,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忍让妥协。由于大多数是合理的,但是这些合理的东西我们中国的企业也不一定很知道,反正中国企业历来认为这种事情政府会考虑的,反正由政府来解决,但是政府有几个人了解这些东西呢?即使了解了,靠这几个人来主持国家总是不行的。所以是不懂得游戏规则加上不了解国际行情,最后就导致了我们在并购中间出现了一种贱卖贵卖,外面的公司可以把我们国家的企业很便宜的买来,然后在国际上很贵的卖出去,这种贱卖贵卖使我们中国的资产产生了流失,这也可以讲是国际性的剥削行为,发达国家这些大的企业,利用他们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和我们进行不平等的交易,这是在第一操作层面上发生的事情。

  第二,全球公司并购经验比较丰富,所以并购的形势非常隐蔽,我们过了多少年以后才发现,不知不觉地上了当或者是被兼并了。比如说他们用一种隐蔽的方式来吞噬我们中国企业,过去有一家合资企业,开始时很好,中方占51%的股份,但是因为合资了以后,经营由外国人经营,因为外国人管理得好,他的经验丰富,开始第一步经营就使这个企业严重亏损,亏损以后怎么办呢?外资提出来我们双方要追加资本,这时候中国企业的资本一下子拿不出来,或者能够拿出来也是要经过层层审批,结果只好我们出的少一点,他们不断追加,最后彻底被兼并了。当时现在直接是在并购中间利用换股收购这种交易,这种交易方式简便也是非常隐蔽的,可以在很大规模中间低成本收购。常常有同志说,洋鬼子进村了,用持股、控股的方法,不知不觉地就把握了中国产业的制高点。

  还有一种并购方式,利用中国政企不分这样一种地方格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中央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滞后经济,这种滞后经济非常有利于外资的垄断经济并购,要到安徽或者四川并购一个企业的话,双方政府之间都要干预的,即使并购了以后往往是讲并购了五个企业,很可能由地方格局分而食之,非把它弄死不可,但是外资来了以后各个地方都是热烈欢迎,实际上是外资分而食之,同样收购饮料,在上海收购饮料换了别的地方一样是这家公司的饮料,实际上这些饮料都是一家公司在收购,在各地都受欢迎,实际上隐蔽的是中国的饮料可能就被一家企业垄断起来了,外资是统一的,这是一种垄断性质,这种性质除了饮料行业,在化工行业等等都在发生。外资很重视收购中国的销售网络,或者叫代理人来收购这个销售网络,开始进入WTO的时候,报纸上讨论了很多,狼来了带来这样的危机这样的危机,什么产业有危机,比如汽车或者农业,经过了一年发现很好,没有什么危机,很得意,其实不知道,外资进来之后并购你这些产业是次要的,问题是他没有很好的销售网络,所以他会高价收购各种销售网络,一旦销售网络形成以后,它的大量产业就进来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狼来了,现在不过是一个腿进来,所以万不可大意,说狼没有来,狼不过是腿伸进来了。

  另外还有是静悄悄地收购我们的人才,用高薪收购我们的人才,外资是两千美金起,中国的一些处长局长都去了,这样中国的优秀人才都到外资去了,中资企业靠什么来竞争,中国政府靠谁来管理,当然我们还可以靠爱国主义,但毕竟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假设中国的企业一个月给一千美金,外国企业给两千,这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中国企业给两千人民币,外国企业给两千美金,这差了八倍,怎么爱国主义得起来?现在人才的并购是静悄悄进行的。

  当然还有很多,由于地方格局也并购了中国很多不可再生资源,比如水、电、气等等,这些都在吸引外资,本来是中国垄断性的资源,慢慢变成外国的垄断性资源了,所以当可能使国家在产业高端上特意建立的安全防御体系。外国资本利用他们的资本技术管理优势来打压中国一些重要产业的潜在发展机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国本来是有发展机会的,但是在管理上没有优势。特别是我们中国企业一种小政权的意识,各自称王,都愿意自己当龙头老大,而不愿意联合起来跟外资企业竞争,甚至宁可让外国人吞并,而不愿与中国企业联合,比如中关村的计算机输入技术,前几年不知出现多少个,王码、赵码、李码,几乎每一个姓都有个高招,我们看了很兴奋,现在全部被微软击垮了,现在这些码都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中国的航空业、中国的CPU生产。

  在理论层面存在着国家安全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已经出现这样一些形势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对策,应该呼吁国家和社会高度注意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当然我们不是再重新回到闭关自守,不参加WTO,那就是落后,我们应该在开放的参加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来实现我们的对策。比如说我们应该极早制定反垄断法,这个反垄断法不仅是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垄断,更重要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的全球公司,他们用各种分公司或者是其他子公司以各种形式来垄断我们中国的企业,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刚刚王巍跟我说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在中国不是中国企业跟外国企业来打仗,现在是大的外国公司以中国为战场来打仗。就像上上个世纪日俄战争一样,日本跟俄国打仗结果在中国打,最后他们打仗中国人吃亏,现在我们也是出现这种情况,比如美国的柯达或者是日本的富士,他们在争夺中国这个市场,中国许多小的胶卷产业都是先进的,实际上我们的胶卷产业只能是吃点剩饭,或者是陪着他们在竞争,实际上是他们在竞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防范,不仅要防范,还要打破过去一些国有企业的垄断,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外国的资本进入中国垄断。我们要建立国家并购审批机构,这种机构并不是说随便兼并谁就可以的,还要看看有没有损害我们国家经济安全利益,这是很重要的。美国就是这样的,美国就是有这么一个机构来审批并购,而今天我们中国是没有的。我们要建立一个并购的研究机构,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就是这种研究机构,要研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全球企业并购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提供预警报告,逐渐我们要把并购作为观察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在全球经济指标中,GDP、汇率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很重视,但是对于并购这件事情我们还没认识到,其实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就需要专家进行研究,但是仅靠专家是不够的,还需要跟企业家结合起来,所以要有更多的并购机构来研究。当然还需要我们的政府实行政策来支持中国的企业实现并购,建立联合舰队,也要支持中国的企业如何更有效更抓紧商机地去并购外国企业。过去在中国有很好的机会,比如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是非常好的机会,人民币很坚挺,很多企业想去并购东南亚的企业,但是没有外汇,政府不支持,外汇国家控制很严,所以就错过了很多机会,好的机会都给美国企业并购过去了,所以中国应该给予很多政策,不管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够去并购外国企业。

  我们国家缺乏并购人才,并购是新形势下的产物,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又是一个学问很大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专门的人才来进行并购业务的话,当然是无法参加全球竞争的,今天中国国家真正懂得并购业务的人才是很少的,所以必须要大力加强培养。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准备办并购的EMBA,来培养并购人才,和并购的短期培训,使我们企业在并购之前能够了解国际规范。将来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面对并购企业去使用这些人才。

  归根到底,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揭竿而起进行武装斗争的时候曾经说了,武装斗争也没有人才,既没有昔日中国国防大学毕业的也没有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将军来指挥,有的只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也不过是个短期培训,毛主席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首先是打响战斗,然后在战斗中学习战争。”我想今天我们也是这样,首先我们要打响并购竞争,然后我们在并购中间学习并购。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有一批勇敢的战士已经站起来了,今天我们要提出的就是十大并购人物,他们就站在并购的前列,他们现在还谈不上是并购元帅并购将军,可能是并购少校、中校,没关系,有了这么一个开头就要开始总结他们的经验,把专业人员的知识和实践的企业家们结合起来,总结经验,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来迎接中国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并购。这就是今天主持这个研讨会和表彰会的目的,希望大会顺利完满。

  主持人:谢谢刘吉院长。安全是今天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中国的企业如何迎接WTO之后全球并购所带来的挑战,刘吉教授给了我们他很好的思考和提示。有人说并购就像结婚一样,它追求结合之后的价值最大化,也有人谈并购像离婚,因为它在不断制造变化和重新组合。下面我们要请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夏斌所长,为我们作《共同下好金融并购这盘棋》的主题发言。请大家给出热烈的掌声。

  夏斌:首先感谢大会主席宋女士给我这么一个发言的机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实际上是第五次并购浪潮,根据我不完全的了解,在全球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间,金融业的并购总额在1997年是第二位,1998年是第一位,后几年数字还没有查,也就是说今天的并购实际上是在上个世纪末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应该是最大的。西方金融业并购浪潮的兴起,其基本原因书上有各种各样说法,其基本原因无非是两条,第一条是金融管制政策的放松,第二条是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遍使用。在这样一个原因之下,在金融全球化的压力之下兴起的各个机构,为了金融业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纷纷发起了并购。在中国,当前以及今后的五六年内,我们的金融业会不会兴起并购的浪潮,如果说是兴起的话它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如果兴起的话它的特征是什么?如果兴起的话,我们的金融监管者和金融业的经营者应该做好什么准备?也就是说怎么样共同下好这步棋。谈三个问题。

  第一,今后五六年是我国金融机构并购的活跃期。

  我们的原因和西方并购浪潮两大基本原因是不雷同的,可能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这是现在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4大银行大家所知道的之外,我们有120多家商业银行,包括证券公司这一批金融机构中间已经隐藏着不少的问题,有的已经资不抵债,处于破产的边境,这样的机构在两三年内要支撑下去很难,2006年以前,他们可能会苦苦支撑,苦苦的从即得利益出发去增资扩股,但是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因此只要是清醒的股东来说,他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说不解决这些问题,到2006年前后市场的原则和时间不饶人,面对一批毫无包袱,轻装上阵的新的机构投资者,他们肯定被打败,到时候不是退出市场就是被动的被人收购,因此明智者会在2006年前,主动寻找好的价格和好的董事会的优势地位去寻求合作伙伴。第二,金融业规范经营,金融监管工作有效监管的推动。我们知道,整个经济改革二十多年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代价主要是由金融系统所承担的,否则就不会表现出那么多的不良贷款。随着改革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随着市场理念的深入,特别是已经入世了,特别是在游戏规则不断收入的情况之下,我们还是按照以前那种混日子的经营模式是不可能再经营下去了,更多的监管者也会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上的各种指标要求规范经营,因此各种各样的压力压着金融机构不能再混日子过。这个压力经过几年的累积会迫使他们通过并购活动逐步消化在竞争中的管理劣势、产品劣势或者是其他劣势等等。第三,金融创新的竞争压力。尽管我们国家仍然实行分业经营的原则,尽管我们国家法规对金融控股从来没有予以承认,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金融业的先知先觉者们在不断苦心经营,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目前整个金融业发展出现了六大趋势。利差收入逐步减少、中间业务收入逐步提高;分营业务日渐分离;一般的临时用户,老太太们到四大银行储蓄所交水电费、领退休工资,有些银行根本不愿意办,是亏本的;交叉产品日益增多,什么银证通、保险,银证合作搞专家理财等等,品种不断增多;客户分类日益细化,有的专门培养一批客户经理,专门瞄准高端客户,有的搞市民卡、商务卡等等,都是把老百姓的储蓄和生活联系在一块儿的业务;金融信息技术日益先进;经营范围日益跨区域化,特别是四大银行不断跨地区经营,抢占市场份额。面对以上六大趋势,只要是清醒的金融机构经营者,只要是稍微有点超前意识的金融机构经营者,他们都在思考,面对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我怎么定位。按照原来的经济模式来发展肯定前景渺茫,或者是网点不够,或者是资本金偏少,或者是产品开发能力差,或者是业务范围狭小,利润率不断下降,要生存下去不进则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势来寻找如意的合作伙伴,来支持自身在金融体系中间继续生存下去的发展机会寻找合适并购。所以我预期根据上面三个原因,只要这三种态势不断发展下去,只要政府按照四大原则办事,该亏的就亏,在竞争中已经处于劣势的一批金融机构在两三年内,或者是再苦苦撑住两三年,到2006年左右,他肯定会主动寻找合适的并购伙伴,因为谁都明白,市场退出的代价比被并购的代价要大得多,因为在金融业里面只要是市场退出的机构,老总、行长不查你才怪,不把你送进去才怪。

  第二,近时期我国金融业并购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有实力的金融企业外资控股要多于同一行业之间的参股控股。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外面的工商企业和外资来参股金融企业,比金融企业之间互相参股控股的要多。第二个特征,强弱合并、弱弱合并要多于强强合并,刚才刘院长也讲了,我们中国的人文环境决定了我们强强联合很难,反而强弱、弱弱倒很有可能。强的竞争压力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资源不稀缺,所以它们不可能想到联合。第三,跨地区的合并,除了四大银行之外,其他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的历史都不长,要实现跨地区经营就要不断寻找跨地区合作,政策如果不明显不清晰,他就以注册地为核心打擦边球,或者是以某种事由为理由,将个案特批的办法进行扩散。在座的可能已经知道。第四,跨行业的购并要多于同行业的购并,我说的跨行业是在金融业中间的证券、银行、保险之间的跨行业,尽管混业经营有它固也的风险,但混业经营的协同效应同样非常诱惑人,所以尽管有此规定,有些机构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跨行业购并,有些机构在法规不允许的情况仍然寻找跨行业购并的机会。第五,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势进行购并,因为采用这种形势往往可以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而且可以实现跨地区的购并。

  第三,我国金融业购并政策。

  现在我国有关购并的各项规定,这些规定法规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九十年代初通货膨胀、泡沫经济,整个时期出台的政策,和九十年代末这几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出台的政策,由于律法环境的不同,政策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不协调的现象。目前我们已经入世,到2006年我们银行业基本上各种各样的限制都没有了,到2004年保险证券业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公司实力范围要有很大打破,而且从入世那天起我们在汽车租赁包括汽车消费上已经实现了国民待遇,汽车消费文件还没有下来,下来了之后只要中国能做其他的就能做。而且在入世谈判中间我们没有谈,这里还要认真指出的一个重要现象,也就是刚才刘院长所讲的,我们现在不存在反垄断法,这一切意味着到2006年以后,我们的金融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想国人在入世谈判的时候都没有经过认真的预测,因此会出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教授所说的,“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是世界各国历史上没有的,如果这些承诺到2005年全部实现,其风险是巨大的,因为中国做出承诺的特殊背景,没有人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风险,连美国都没意识到,所以人们怀疑中国能否履行承诺。我认为,中国没有必要认真履行这些承诺,而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断,世界各国都不愿意看到很糟糕的结局,中国可以选择放弃履行承诺,但是不必要说出来,完全可以等到2004年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在某些领域违约之后再部分放弃承诺。”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不照一个外国学者的办,大家外国学者对中国的担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离全面履行入世承诺还有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一切有利于壮大我国金融机构的形势出发,来重新审视现在各种各样的购并政策。我认为我不是狭窄的民族金融主义者,但不要忘记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前几位的金融机构好像都是本国金融机构,因此对这种经济现象必须要注意,没法直接展开认证,所以必须要赶紧研究现在政策的不公平不协调现象。以下我提出几条政策。

  第一,能不能允许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同样是企业法人,目前的工商企业可以向任何类型的金融机构投资,而四大商业银行不能向金融机构投资,证券公司也不允许。当然我们一度尽管不严,银行证券拿大量的资金搞房地产,助长了九十年代的泡沫经济,后来整顿,目前整顿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而且了解金融机构更方便协调,更方便监管机构的监管,工商企业作为金融企业另外一个股东肯定是了解法规了解游戏规则的。第二,四大银行在改革开放中间付出了大量的代价,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化解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靠国家财力是有限的,都没有解决,还在研究,所以应该充分鼓励四大银行不断去寻求利润增长点,支持他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说达到8%或者达到10%,你可以在公司法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投资。第三,我们要化解混业经营和跨行业投资的差异。混业经营是在一个法人主体下同时经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跨行业是指某一个行业投资了另一个行业的股权,但被投资的不同行业,不同的银行、证券、保险,他们分配给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分配从事不同的业务范围,应该说仍然坚持了分业经营的原则。

  第二,能不能实行监管部门政策的统一。人民银行原来规定,除了四大银行之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向其他的金融机构投资,而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却明确,除了证券公司之外不允许参股证券公司。另外人民银行规定四大银行不得向其他金融机构投资,但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这样外资银行来了以后怎么办?

  第三,能不能取消金融机构股东投资比例的限制。按有关规定,商业银行股东入股投资比例不得超过15%,但是按照个案审批,我们的海尔集团已经控股了65%,其他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而外资银行可以按照有关的承诺,全资在境内设立独资银行。按有关规定,参股证券公司的股东直接或者间接投资进来的,不得超过该公司资本的20%,而我国入世的承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外方股东可以达到33%,这又是为什么?我知道定规则的原来意义可能是怕金融机构被大股东控股,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但是中外金融史的无数案例,并不能简单证明股东越分散金融机构越是健康发展,在此我深有体会,我是税政司司长,曾经整顿过一大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对于吴敬涟老师讲的,我发现股权没分配好的往往出现了不少坏人,我们财务公司背后是一股独大的集团,有党委、纪检、审察等等部门,就是不良贷款不少,曾经有不良贷款为零的,所以股权越分散越好吗?

  第四,能不能修正商业银行的准入规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支行甚至分行在县以下设分支机构,同时商业银行在周边地区能不能设分支机构,人民银行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我说为了鼓励竞争,鼓励同业购并,积极发展县及县以下农村金融组织,为三农服务,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地区GDP的发展规模、存款规模,以及分支机构整体数量,至于哪家银行能去搞购并,哪家银行能在县以下设机构,这应该是企业行为,监管部门不应该干预。特别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包袱比较重、规模比较小,而农村金融组织就是农村信用社,其他的全部关掉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就近发展,通过各种形式包括采用购并的形式向城郊发展,向县以及县以下区域发展,在农村引进先进的银行管理理念,真正的为三农服务。

  第五,能不能从组建金融重组基金尽快扩大金融业的资本实力。刚刚讲到金融安全,我们这几年一赶紧把这些事做好。金融机构之间购并毕竟实力有限,有的金融机构风险窟窿又比较大,而民间资金极为丰富,通过金融重组基金载体,以私募或者是公募的形式吸引民间资金。好处是可以尽快扩大金融机构资本实力,第二有利于化解当前金融机构的风险,第三有利于分散银行的存款压力,扩大和稳定长期投资,第四通过重组资金请一批海内外的管理专家进入重组机构,有利于整个金融重组机构的管理水平,第五通过重组基金可以有选择地去购并,有利于整合现在的金融体系,包括有些金融机构想找合适的地位想开发合适的产品又没有资本金这样的矛盾。总之,化解已经存在的金融风险,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有限的整合,是我们国家全面入世以后一项极其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金融机构上市的确有所选择,大从壮大金融机构实力,全面修改金融机构现有的对外投资等政策是当前金融业又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相当紧迫。我认为金融机构自身要寻求变革,寻求金融机构在发展中的合适定位,监管部门要从金融全球化的角度,为金融机构的变革创造有利的条件,这就是我们下好金融业并购这步棋的意识。谢谢大家!

2003中国并购年会暨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实录(二)

2003中国并购年会暨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实录(三)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任你邮印象30,30M大空间+彩信相册,免费试用!
  综合提高英语水平从新概念开始
  天堂对巴蜀的召唤 六座空城看谁领先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特价口罩 张国荣 野营
 
  新浪精彩短信


流行乐坛金曲铃声
聚焦激烈体育世界

点歌传达浓情蜜意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游鸿明] 花蝴蝶
[谢霆锋] 第二世
[周 蕙] 收藏
[和 弦] 眉飞色舞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活动:黄页深圳IT企业展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21台电梯招标
卖:通讯音响产品
企业推荐
通州市先锋围巾色织厂
深圳汇成浩实业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北方交大MBA热招
   手机有礼武汉分类
   春季旅游江苏行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快乐香港六日游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