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涉嫌有组织实施违法生产经营食品行为。”上海市食药监局初步调查的结果最终让眼下正遭遇媒体口诛笔伐的洋快餐们得以稍稍缓一口气。然而,这次席卷全国的“过期肉”风波,就像狠狠甩在中国快餐业脸上的一串巴掌,每深思一次,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第一个耳光打的自然是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跨国巨头福喜集团。直到目前,仍然有一个未解的谜团:一家跨国巨头为何甘愿拿自己的百年品牌声誉铤而走险?“近朱者赤,在中国现有的监管环境下,即便是这些跨国巨头,也可能渐渐疏于管理。”这是一位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果诚如上海市食药监局所言,上海福喜涉嫌有组织地实施违法生产经营食品,那么这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违规行为,最有可能的动机就是利益。
只不过我们在谴责上海福喜是一台盲目追逐利润的机器的同时,还有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上海福喜为何如此昧心地追逐利益?
在多位餐饮业内人士看来,其中一个原因或在于上游采购商将经营压力转嫁到供货商身上。洋快餐们这两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并不理想:一边是速生鸡等食品风波的打击;另一边是本土中式快餐连锁疯狂抢食。在这种局面下,他们不得不通过做多宣传推广、促销等手段刺激销售。这种压力传导到供货商身上就是与供货商在进货成本上进行压价的博弈。“在生产过程中,每个生产企业都会有一个损耗率的指标。如果供货价被过度压挤,不排除供货商会降低损耗率指标以平衡利润。”在这些餐饮行业人士看来,明知掉在地上的原料、生产出来的次品、过期原料应该报废,但最后上海福喜又重新用了,很可能就是为了降低损耗指标。
为此,第二个耳光打的自然是洋快餐巨头们的供应链监管。“被上海福喜的质检报告骗了!”这是麦当劳[微博]首席执行官D on Thom pson近日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的观点。然而该观点恰恰也暴露出洋快餐巨头在“安全标兵”的光环下,供应链管理依然存在盲点。事实上,近年来餐饮业的风波很多都来自于供应商环节,洋快餐供应链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挑战。
以麦当劳为例,其在国内有一批核心供应商小伙伴,这批小伙伴跟随麦当劳在国内一起成长,其价值观与麦当劳契合度相当高,而双方的信任度也相当高。或者就是基于这一原因,洋快餐们对于小伙伴们过于“放心”。
在供货商被纳入洋快餐巨头的供货商体系展开合作后,其常规的“老三样”就是要求供货商提供检测报告,然后自身会随机抽检,同时会定期或不定期到供货商生产线进行巡查。经历此次风波,洋快餐巨头如何在“老三样”之后寻求一条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路径,值得其及所有餐饮连锁思考。
此外,第三个耳光恐怕要打在本土监管部门脸上。一方面福喜是多次获得当地政府授予“先进外资企业”等荣誉的外资企业;另一方面,上海福喜却在政府监管的眼皮底下,发出“过期原料优先供应中国市场”的指示,且其违规行为又是被媒体扒出曝光,这多少让政府监管部门脸上无光。
如果套用经济学中“洼地效应”的概念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监管的力度和水平均落后于其他区域时,那些问题食品或相关产品就会流向那里。
虽然目前中国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已经空前重视,但多少还有点停留在表面。这次风波也恰恰暴露出我们在建立全产业链的食品质量监管、问责和处罚机制上依然需要更猛烈些的作为。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上海福喜此次违规的代价是:问题产品会被处以货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还可能被吊销许可证。然而对照其他跨国企业在其本土市场的违规,其往往会面临着天价的罚单。这次风波会如何收尾?上海福喜是否会得到一个“杀鸡儆猴”式的处罚?业界拭目以待。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