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建设用地应该优先配置给大城市

2014年06月26日 06:31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6月19日,国土资源部公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将现有节约集约土地的制度提升为法律,明确对土地浪费说“不”。国土资源部相关领导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中国单位GDP的地耗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一些新兴经济体。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低效用地占到40%以上,农村空闲住宅达到10%-15%;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

  城市用地集约化水平偏低的现象,尤其以中小城市为甚,粗放用地、违法违规用地等问题相对较多。近些年,一些中西部的中型城市也大建新城,用地规模扩张迅猛,但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却大幅下降。相对来说,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单位土地产出远高于中小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也要高于中小城市。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土部出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国土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指出,当前用地规划和计划指标在分解过程中存在截留现象,到中小城市往往指标不够。首先要控制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用地,留指标给中小城市;其次要优化用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增加中小城市用地合理供给。

  这不是国土部第一次作如此表态,今年1月份,国土部要求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所需的土地要以盘活存量土地为主,今后将逐步调减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

  依照国土部的逻辑,中小城市浪费土地、集约化水平偏低,所以要分配更多的指标给中小城市;相反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单位土地的GDP产出相对较高,所以要控制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建设用地。乍一看,有些搞不懂其中逻辑。

  中国地少人多,所以持续多年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18亿亩红线。中央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各地方政府的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在这种制度下,各地建设用地苦乐不均。京沪等地尽管已经是现代化、全球性的大都市,土地非常紧张,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列,但依旧保留了为数不少的耕地。到2013年底,上海尚有300万亩耕地。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上海的住宅用地供应比2013年却又降低了30%,刚过1万亩。

  何为集约用地?一个农民在农村可以享用330平方米(半亩)宅基地,到鄂尔多斯的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就只需150平方米,不足原来一半。从农村到城市定居,就是集约用地。在上海,人均建设用地只需要130平方米(307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2400万人),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均用地更远远低于此数,因此,从鄂尔多斯到上海、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里居住、工作,就是集约用地。

  中国东部人多、西部人少,大城市人口密度高、小城市人口密度低。同样1平方公里,在上海肯定产出更高、承载人口最高,土地利用效率更高。正常的土地规划应该是地随人走:人流动到哪里,土地指标也应该增长到哪里。更多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带来的也是巨量的土地复耕和用地指标节约,这才是真正的土地集约化使用。

  然而,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用地指标更多地投放到了中西部以及中小城市,后果就是工业开发区闲置、无人居住的鬼城以及城市建设资金的浪费。与之对应的是供地紧张的京沪等大城市,住宅价格高企,年轻人买不起房子,商业成本居高不下,逼退企业。可能中央有着良好的初衷,希望年轻人与企业家回到中小城市居住、办企业,但那里的就业机会少、商业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个人与企业的发展,让他们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也是全社会的效率损失。

  从国土部以下,各级政府层层分散建设用地指标,以此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政府如何能先于市场洞悉未来?事实证明,各级政府的土地供应计划在指导资源的配置上没有比市场更有效率,反而人为造成供应的不足与浪费。国土部此次的文件指出了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中小城市的土地使用粗放、浪费严重,但给出了一个错误的方案。建设用地指标应该更多地配置给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才真正符合政策初衷——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原江西书记苏荣之妻被指收8位数贿赂
  • 体育意大利遭绝杀出局 NBA-詹姆斯跳出合同
  • 娱乐传导演张元戒毒失败复吸被拘 月底或释放
  • 财经铜陵有色董事长坠楼前11天“突然消失”
  • 科技国内首家私人宇航公司三人团队估值1亿
  • 博客方舟子:靠颜色识别毒蘑菇靠谱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盲人考生炮轰高考不公:我要想当公务员
  • 易宪容:下半年经济增长稳定性及压力
  • 叶檀:要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
  • 陶冬:经济复苏力度依然不够
  • 慕容小散:一位董事长的非正常死亡
  • 吴京:股市抄底与房价下跌
  • 不执着:中国成品油价为啥比美国贵
  • 曹凤岐:民营银行的定位与风险管理
  • 连平: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李光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迭代思维
  • 冉学东:广东地方债为何成为准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