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指出,在市场化的商业并购逻辑中,强者收购弱者,容易成功,而且往往还是低成本取得机器设备、土地厂房,甚至品牌等。弱者收购弱者,却鲜有成功的案例,即便是一加一地扩大了规模,但并不能实质性放大品牌价值;相反,经营雪上加霜者众,甚至并购后沉疴并发,最终加速断送品牌生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岩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还是搭建磋商平台,减少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同时防止社会事件恶化,加强对受害人的救助,而不应该采取行政手段直接给企业作价。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则表示,尽管政府推动企业重组的心情非常迫切,但在三鹿重组一事上,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企业的“红娘”和受害群众的保护者,真正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清算消费者的实际损害和三鹿的实际资产。
善后赔付压力大
三元今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9247万元;而三鹿的净资产则达12个亿。如此看来,三元的资金缺口很大。
人们普遍认为,三元并购三鹿之后的前景不容乐观。根据三元之前设计的方案,首先将由三元集团出面收购三鹿资产,然后由三元股份向集团定向增发,以便将这部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之中。而集团收购所需资金,则很有可能通过国家贷款实现。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元单设一家公司用来并购,日后再择机整合上市。
据了解,三鹿目前的工厂数量至少在30家以上。如果只出售8家工厂,显然还留有不少资产,意图他日东山再起。
奶农、职工、境外股东、受害者……三鹿的利益相关者为数众多。职工的生活需要考虑,奶农的利益需要兼顾;然而,对受害者而言,能否得到公平的补偿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9月22日,河南省镇平县的一位孙姓家长代理其一岁多的孩子,向该县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赔偿诉讼,要求三鹿集团赔偿其孩子因食用“问题奶粉”致病后带来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共计15万元。这是“毒奶粉事件”曝光后,全国首例消费者向奶粉企业提起民事赔偿的讼案。
10月13日,全国首例三鹿奶粉致死婴儿的父母向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向三鹿索赔108万元。不过,该院立案庭庭长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影响太大,并非个案,需向上级人民法院汇报,目前不宜过早立案。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陈现杰表示,法院目前不支持受害者的大规模群体诉讼,而建议由政府出面进行行政指导,让没有举证能力或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的潜在受害人也能得到救济。“如果作为大规模诉讼让法院受理和审判,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陈现杰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岩认为,目前在中国,民事上的惩罚性赔偿几乎没有,事情的解决往往依靠政府主导,或者通过行政处罚来惩罚企业,但是忽视了对受害者的救济。
对于老百姓来说,谁来并购三鹿并不重要。一名网友说的话或许代表了众人的心声,他说道:“我关心的是谁能给人们提供真正健康、可以放心饮用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刚出来的时候,自己还跟朋友说,以后想喝奶还是去农村自己养头奶牛好了。可是这样的想法现实吗?”
因此,三鹿也好,三元也罢,只有把老百姓的健康置于企业利益之上,才能好好地活下去。然而,在如此严重的行业危机面前,要人们找回过去的信任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