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目标是“建立确保行业有序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机制”:发展奶类生产,提高乳制品产量(到2012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42千克);控制加工规模(2012年,乳制品加工能力利用率在75%以上);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骨干企业。
据此,招商证券分析师认为,“毒奶粉事件”只是延缓了行业整合速度,并不改变其根本趋势。此次被查出有问题的公司皆是有全国扩张意图的公司,除了伊利、蒙牛这两家全国性公司,光明只是在上海以外的子公司查出问题,本部的产品仍是绝对可靠。没有被查出问题的公司往往都是在前期竞争中非常失意的公司,经营持续亏损,面临清盘风险。对它们而言,“毒奶粉事件”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让它们有机会成为市场的宠儿,不过它们没有准备时间,不大可能借此机会成为新的龙头;等伊利、蒙牛等龙头公司缓过劲来,行业整合仍将继续。
行政还是市场行为?
9月26日,三元股份发布停牌公告:“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25日接有关部门通知,公司须研究相关并购事宜。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08年9月26日起停牌,直至相关并购事项确定并公告后复牌。”
直至10月27日,三元正式承认“并购事宜”的并购对象是三鹿。其间,越来越多的乳企对三鹿表达了兴趣,包括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加入竞购。另外,贝因美董事局主席谢宏高调宣称将加入并购竞争者行列。
10月中旬,有消息称伊利、娃哈哈、完达山、三元等企业将聚集石家庄,参加三鹿并购的公开招标。
于是有人欣喜地指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此次公开招标的并购方式具有破冰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有利于减少三鹿资产的缩水,避免和减少腐败现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具备实力的企业帮助三鹿集团尽快走出困境,让三鹿集团职工尽快实现重新就业,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然而,10月28日,石家庄市人大会议报告透露,《关于三鹿集团整顿和下一步发展方案》已报国家工业和信息产业部研究协调,“现正积极与完达山、三元等企业进行洽谈沟通”。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透露,三鹿资产处置有关小组一直希望三元接盘,但是三元的资金并不充裕。“是公开招投标,还是由有关部门做推手,在正式结果没有公布前,一切均存在着变数。”他说。
面对如此烂摊子,三元“接有关部门通知”“挺身而出”,当然有行政力量在背后推动,这也是备受公众质疑的一点。作为上市公司的三元,自有其经营自主权,并购某家企业应当是其股东大会、至少是其董事会的权力。
企业是市场主体,“自由恋爱”是并购的基本法则,行政撮合毕竟很难保证它们的“婚姻”会很幸福。何况,三元质量未出问题的关键是它拥有稳定的自有奶源,在吃进三鹿庞大的社会奶源之后,它是否有能力继续保证质量和经营的稳定,这都有待时间来检验。没有问题当然皆大欢喜,但若并购三鹿并非三元所愿,那么由政府“拉郎配”实现的并购,一旦出现经营问题,谁将为此担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