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奶粉事件综述:渴望放心奶(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 05:19  《中国商界》杂志

  四、“条例”出台,全面规范市场

  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奶制品行业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监管严重缺失等许多问题,国家在出台政策扶植奶业的同时,一些“条例”“标准”也相继出台,全面规范市场发展。

  乳制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公布

  10月8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公布了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称,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公告称,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这一公告分别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认可。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出台

  10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条例规定生产经营者的四大类行为是被禁止的,违反这些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是禁止在生鲜乳收购、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添加任何物质;禁止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二是禁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生鲜乳;禁止购进、销售过期、变质或者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乳制品。三是禁止不符合条例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办生鲜乳收购站、收购生鲜乳;禁止收购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生鲜乳。四是禁止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乳制品生产;禁止购进、销售无质量合格证明、无标签或者标签残缺不清的乳制品;乳制品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同时,条例对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法律责任作了三个方面的规定,包括建立违法生产经营者“黑名单”制度、对有关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有领导责任的负责人依法追究责任等。

  整治现状:

  经过多方努力,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人们信心正在逐渐恢复中。

  卫生部:三鹿奶粉事件的新增患儿明显减少

  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组长、卫生部部长陈竺9月28日在接受采访时说,自9月11日以来,没有发生因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引发婴幼儿死亡病例。近日,出院人数已大于入院人数,重症患儿明显减少,事件处置及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他表示,按照国务院部署,全国卫生系统全力以赴地展开了患儿医疗救治工作。各地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努力实现筛查、诊断、治疗、宣传的全覆盖;派出医疗队1600余支,共8000余人深入基层,最大限度搜索患儿。迄今全国共有4500余家医疗机构参与开展婴幼儿的筛查工作。同时还落实免费医疗政策,保障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

  质检总局:第12次抽检液态奶均符合规定

  10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获悉,质检总局对全国市场供应的液态奶进行了第12次三聚氰胺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抽检产品均符合液态奶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此次抽检的样品从北京、上海、天津等22个城市抽取,共抽检到70个品牌544批次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液态奶,均符合液态奶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截至目前,质检总局从34个城市市场上抽取了9月14日以后生产的136个品牌5797批次液态奶样品,均符合液态奶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商务部:婴幼儿奶粉销量恢复至80%

  近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之初,市场一度出现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销量大幅下降、国外品牌奶粉销量猛增的情况。但近几日,国产品牌奶制品销量总体呈现回升态势,国外品牌奶粉销售逐步回稳。据商务部监测,截至9月30日,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销量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八成,液态奶销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七成五。

  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国产合格奶粉,还是进口奶粉,各地市场货源充足,供应是有充分保障的。政府部门还要继续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测,把监管工作做到位。要使国产奶制品销售恢复到正常水平,关键是要恢复消费者的信心,这需要广大企业自觉以诚信的努力来取得消费者的信赖。

  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2004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4月,阜阳毒奶粉。由于被喂食几乎完全没有营养的劣质奶粉,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大头婴,部分婴儿因营养缺乏而死。

  5月,四川彭州毒泡菜。成都市的泡菜生产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成都市许多正规的泡菜生产企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5月,广州毒酒事件。导致50多人中毒住院,其中9人死亡,查处毒酒来源为工业甲醇勾兑。

  7月,陈化粮事件。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素,按规定只能卖给酿造、饲料等行业,绝不能当作粮食销售。

  2005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2月,“苏丹红一号”。英国食品标准署首先在其网站上公布了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色素的359个品牌的食品,中国也对苏丹红一号下达了追杀令,亨氏、肯德基等知名跨国公司相继被查出苏丹红,一时之间全国谈红色变。5月,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食品抽检报告中爆出,雀巢奶粉碘超标。在经历了消极应对、公开道歉、只换不退之后,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终于低头办理消费者的退货要求。

  6月,光明回奶事件。河南电视台播出一则消息称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光明乳业王佳芬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但承认其管理存在疏漏,并道出“乳品厂都有回奶罐”的内幕,这一言论迅速遭到同行反斥,但却加速了国务院制定政策规范复原乳的使用。

  6月,哈根达斯脏厨房事件。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处了一个无牌无证的地下作坊向深圳哈根达斯全部5家经营店提供冰激凌蛋糕,哈根达斯随后承认管理上有漏洞,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公关,幸好其在上海、北京的分店经查并未出现相同情况。

  7月,啤酒甲醛风波。国内媒体报道国产啤酒含有致病成分甲醛后,日本、韩国迅速作出反应。国家质检总局迅速抽检后表明,国内生产的啤酒甲醛含量是符合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的,广大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

  7月,孔雀石绿现身水产。被水产行业禁用的孔雀石绿在英国的有机鲑鱼体内被发现,随后农业部在全国范围抽查,也发现一些水产品中含有孔雀石绿,从而影响到我国水产品的对外出口。

  7月,三鹿爆出“早产奶”。三鹿被查出超前标注生产日期的酸牛奶,三鹿方面表示,产品生产日期标注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是因为企业管理上的一些疏忽。伊利、光明、三鹿纷纷爆出早产奶,引发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业内专家也急忙为早产奶正身,称质量并无问题。

  9月,小“果冻”杀人。湖南7岁女孩吃果冻窒息而死,引起了消费者和业界对果冻直径的大讨论,随后,中国首个果冻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标准对果冻的尺寸做了新的要求。

  2006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6月,福寿螺事件。

  7月,湖北武汉人造蜂蜜事件。

  8月,浙江毒猪油事件。

  8月,南京“口水油”沸腾鱼事件。

  9月,猪肉“瘦肉精”中毒事件。10月,大闸蟹致癌。后来证实为台湾夸大其词,国家质检总局对外表示,今年以来,内地大闸蟹出口743吨,没有发生质量卫生问题。

  11月,“苏丹红”鸭蛋事件。

  11月,“嗑药”多宝鱼事件。

  11月,有毒桂花鱼,含孔雀石绿。

  2007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4月,吉百利巧克力受沙门氏菌污染事件。

  6月,依云矿泉水细菌超标事件12月,梅林午餐肉罐头药物残留事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