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我国当前煤电供应偏紧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 18:56  新浪财经

  程志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在中国多煤缺油少气的能源存量结构下,煤炭、尤其是电煤一直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从2003年以来,中国很多地区持续性的出现电荒和煤荒,煤电供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在难以预测的突发性、灾害性事件发生后,这一矛盾更为突出。煤电供求矛盾、尤其是电煤供应紧张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中出现的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的缓和了矛盾,特别在今年,成功的化解了被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份汶川大地震这样突发性大型自然灾害所恶化的煤电危机。

  但是,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电煤供应依然偏紧,今年7月份国家电网公司营业区域内的日均缺煤停机容量已达1388万千瓦,最大电力缺口1716万千瓦,高于去年同期的331万千瓦,由于电煤原因造成的电力缺口占96%,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短期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构建两个方面出发谋求解决之道。

  一、煤电供求矛盾的原因分析

  煤电供求矛盾由来已久,受到很多学者关注,引发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原因的讨论也非常丰富,笔者根据自己的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将之归结为六大因素:

  首先,煤炭,包括电煤的需求以超过预期的速度高速增长,直接对电煤供应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向重工业化迈进的重要转折点,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原来依靠轻工业、一般加工业的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增长势头。建材、冶金、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造成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今年上半年,火电、生铁、水泥等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依然高于原煤产量增速,煤炭需求旺盛。但是,我国对煤炭需求的预则远低于实际的煤炭需求量。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已达25.8亿吨,电煤消费量达到14.77亿吨,而《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将2010 年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26 亿吨,显然存在和“十五计划”类似的问题,即对煤炭需求的预测过于保守,从而影响了煤炭供应对需求的适应能力。

  其次,由于各种因素,电煤供应能力在短期内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小煤窑的整治力度,严格实行关停并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实际关闭小煤矿1.1万处,淘汰安全无保障和落后的生产能力2.5亿吨,而大量达到准入门槛标准的大中型煤矿仍处于建设期,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产量。另外,地方政府在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中推行所谓的株连制度,影响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安排。最后,煤炭进口量受限,今年上半年煤炭进口1880万吨,同比减少416万吨,下降18.1%,越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出口国,也开始限制本国煤炭出口。上述因素使得当前电煤供应偏紧、调整弹性偏低。

  第三,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产量地理分布和消费地理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对称,运输能力,特别是铁路运输能力的制约以及地方行政壁垒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煤电供求矛盾。北煤南运的格局严重依赖于铁路运输。一方面,尽管铁路运输能力增长速度较快,但仍低于煤炭需求量的增速,运输瓶颈恶化了煤电供求矛盾;另一方面,铁路运输效率有待提高,运输成本占煤炭成本的比重偏高,部分地区甚至达到50%。另外,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地方行政壁垒的存在,也影响了区域间煤炭供应和需求的匹配,造成局部地区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最后,在流通环节中出现部分中间销售商囤积煤炭、影响煤炭正常供给进而伺机提价的现象,这也会导致在局部时段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

  第四,价格机制问题是我国煤电供求矛盾的本质性问题。我国煤炭价格从1992年开始实行双轨制,并于2005年底基本上市场化。由于煤炭需求迅速增长、安全投入和煤炭开采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导致煤炭开采成本不断提高、以及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攀升等诸多因素使得近几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以较大幅度上涨。但是,作为下游行业的电力价格却没有市场化,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离,发电企业间的竞争压力加大,面对煤价的攀升,所谓的“煤电联动”方案因为通胀压力等因素而难以实施,特别是从历次的实践来看,电价的上调会引起煤价以更大幅度的上涨,形成轮替上涨的恶性循环。再考虑到消费者的接受能力,电价上调空间小,造成发电企业亏损严重。这就使得发电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电煤,降低电煤库存和设备利用率,如截止到6月底,虽然主要煤炭中转港口存煤1435万吨,比年初增加180万吨,增长14.3%,但全国直供电网电厂煤炭库存2174万吨,比年初减少96万吨,下降4.2%。另外,由于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对电煤价格的分歧,造成电煤合同签署率和兑现率不高。这些问题导致即使在电煤供应和发电能力较为充足的情况下仍出现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

  第五,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速度较慢是最根本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粗放式的增长,GDP能耗偏高。尤其是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忽视,形成了对煤炭等能源过度的浪费性需求。这种没有必要存在的需求通过价格、运输等传播机制进一步恶化电煤供求矛盾,使我国长期难以摆脱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

  最后,极端性的自然灾害及全国性的重大事件,如今年年初的雪灾等,会提高对电煤的需求,同时影响电煤的供给,并对运输能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使得煤电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

  因此,从影响我国煤电供求矛盾的因素来看,错综复杂,涉及到国内外经济发展背景、行政管理和能源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地理历史等诸多短期因素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而成。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政策体系,并从短期应急措施和构建长效机制出发来谋求解决之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