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望:一个浙商的非意外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0日 20:14  《中国企业家》杂志

  南望如何被内外种种因素推挤、逼迫,一步步滑向破产深渊,是当下哀鸿遍野的江浙商圈的一个典型标本。

  文 | 本刊记者 何伊凡 黄秋丽

  如果不是这一轮疾风暴雨般扫过的宏观调控,南望集团,一家号称年销售额5亿元的安防企业,很难进入《中国企业家》的视野。

  曾是浙江安防行业龙头的南望是家小公司,惹出的麻烦可不小。

  2008年3月中旬,26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相继追债,南望集团脆弱资金链终至彻底崩断。其账面净资产不过5.4亿元,债务总额却超过14亿,将200多个债主(每家从数千元到上亿元不等)卷入其中,至少有10家与其有互保关系的浙江知名企业损失惨重,震波在杭州商圈内外迅速扩散。

  这家小公司如何被内外种种因素推挤、逼迫,一步步滑向破产深渊,是当下哀鸿遍野的江浙商圈的一个典型的标本,一个饶有意味的缩影。

  近日,《中国企业家》杂志遍访南望主要股东、债权人,几经辗转,见到已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的南望集团创始人、总裁张健。昏暗的咖啡馆中,几缕纤弱的阳光从这个46岁的男人身侧滑过。他有张不容易被一眼记住的面孔,头发刚染过,下巴却还残留着花白的胡茬,不住地叹气,语气急促,间或有长长的沉默。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专访中,他对其一手缔造的企业迅速坍塌,充满了悔恨、自责与无奈。

  是什么力量折断了南望的脊椎骨?

  几乎与南望同一时间麻烦缠身的,还有台州大名鼎鼎的飞跃集团,而南望事件爆发4个月后,浙江义乌的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随着资金链断裂一度不知所踪,留下了达14亿之巨的高利贷欠款和3亿银行欠款。企业倒闭、老板失踪的事件何以频频发生?中小企业生生死死,在江浙一带本属寻常,但今年一颗颗陨落的明星颇多相似之处:大量投资地产,涉足巨额民间高利贷,债务链条复杂,短贷长投,盲目多元化扩张、偏废主营业务。

  “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命运是这样的恐怖!”张健摇了摇头。

  引爆

  浙江三花集团是南望第二大股东,其董事长张道才是张健的同乡。张道才还记得第一次见张健时的情景,印象中,后者“不是口若悬河的那种人,老实巴交,见了面就和你描绘技术前景。”

  2007年底,南望命悬一线时,张健还向张道才借过5000万元,讲明是短期拆借,但张健迟迟未还,张道才隐隐感到不妙。

  2008年3月初,张道才接到某银行负责人电话,“听说南望有点问题,你听说了吗?”“听说了,你听到些什么?”双方都得到了风声,但谁都不愿意亮出底牌。这次彼此试探的谈话不久,3月18日,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资产保全,查封南望集团的所有资产,并限定资金“只进不出”。

  甚至对南望某些高管来说,这一消息来得都很突然,他们仅仅知道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却没想到窟窿如此之大。一位业内人士回忆,当时他正和南望集团的一位项目负责人在宁波参加投标,“南望已知道自己十拿九稳中标了,就在公布的前一天晚上,南望的人接了个电话,愣了半天,当晚就赶回去了,那是相当大的一单,可惜了。”

  不久,南望集团各大股东接到召开紧急股东会的通知。他们得到的消息是截止到2008年2月底,南望集团及关联公司负债达14.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4.7亿元,公司担保债务及一般债权人债务3.3亿元,民间借贷利滚利已达6.5亿元,而企业现有账面净资产仅为5.4亿元。

  紧急股东会场面一度失控,很多股东直到此时才知道南望沾上了巨额高利贷。比较温和的人骂张健是骗子,一点诚信都没有。很多股东根本不相信张健所谓多元化投资失误的解释,怀疑他转移了公司资产。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部分股东表示,如果知道张健到了要借高利贷度日的地步,无论如何也会出手相助。可这时候,一切都晚了。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张健说,“如果能从银行借到钱,我绝不会去借高利贷,我也想过宏观调控会来,但以为只会压商业地产,不会压这种高新技术产业。没想到这一轮调控随便哪种产业都受影响,银行说反正是指标没有了,管你什么产业,你有资产也不贷给你,所以我只能把资产抵押给高利贷,用高利贷的钱保持流动性。

  “信贷越紧缩,高利贷利息就越高,常规在3-7分之间,越向后越高,2007年底就快到1角了。高利贷是利滚利,假设按照7分滚息,借1000多万元的本金过10个月以后连本带利翻一番,很可怕,像癌细胞一样呈几何数增长。我的资产增值就是这样被高利贷利息消耗掉的。”

  “至于银行, 它有权利在任何时候收款,虽然贷款期限是一年,实际上它爱什么时候收就什么时候收,这是它的权利,你没办法。只要有一家银行提出提前还贷,肯定所有的银行都会冲上来的。”

  银行也好,高利贷也好,都不过是引爆炸药包的那根火药线。

  “其实浙江很多企业都跟南望差不多,包括一些名气不小的企业,他们经营情况并不像外界想像的那么好。”南望一位债主说,“有的企业就是在卖概念。你(债权人)要高科技我给你高科技,你要民族品牌我给你民族品牌,你要国际化我给你国际化,你要火炬计划就有火炬计划。反正是你要什么我就有什么。而银行其实也并非不清楚真实情况,只是不管这么多,只要你的贷款能够按时还掉,它也就乐得装作不知道。”

  张健就是在繁荣的泡沫中重重呛了一口水。他的奋斗史如同一条曲折的隧道,当他埋头修筑这条隧道时自己却渐渐失去了方向。

  对主业不自信

  1984年,张健自上海电力学院毕业,分配到故乡新昌县的电力公司工作。1991年3月,张健花费两年时间,与同事共同完成“新昌电网计算机监控优化调度系统”,获浙江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专长从此成为张健职场晋升的跳板,不久他被调到浙江省水利厅水电实业公司任工程师,后又成为生产技术科科长。至今,他的名片上仍印着“工程师”的头衔。

  1997年,张健厌倦了平淡的公务员生活,“呆不住,在体制里想做一件事很难,另外当时我周六、日也常常加班,反正都是忙,还不如给自己干。”于是他借了10万元,创建了杭州南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两个月后,南望科技更名为广赛科技,张仍为实际控制人。凭借其在电力系统积累的人脉,产品从最初用于供配电机房的远程监控,逐渐扩展到治安图像监测。

  3年后,张健又成立了浙江省南望图像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又过3年,经过多轮增资扩股,南望图像升级为南望集团。

  据浙江省安防协会秘书长蔡振华回忆,张健创业时,安防市场尚未启动。张属于最早一批进入这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家,由于竞争对手少,最初几年发展状态很好。

  南望的业务模式是从安防工程切入,同时销售自己的安防产品。南望自己生产的摄像球机就用于自己承揽的工程中,所以从不担心产品卖不出去。鼎盛时期,南望技术人员超过250人,一半以上都是硕士学历。“行业内很少见这么大场面的。”蔡振华说。南望生产一种快速球形摄像仪,最能够说明其技术优势。最初,这种产品只能从日本进口,每个卖2.4万元。张健和他的团队将技术改进后,生产出了领先于全球的同类产品,价格却比日本货便宜一半。

  张健将南望的主业定位于“图像信息处理”,智能化、系统、软件、芯片,什么领域都涉足。他甚至还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微笑数码相机”,它能辨识拍摄对象的表情。如果被拍的人处于微笑状态,机器就会自动拍摄。每项技术完成,他都会像得到礼物的孩子一样兴奋。然而,由于研发战线拉得过长,投入产出比往往很难对称,“每项成果肯定首先考虑到产业化,只是实施起来就跟不上。”一位已离职的南望高管评价说。

  张健忽视营销,这成为其做大市场蛋糕的软肋。“我经常和工程师泡在一起,与销售员打交道很少。南望技术好,但市场营销却不匹配。”张健说。据张健称,南望每年研发投入约5000万元,但市场营销投入却只有1000万元左右。“在安防市场显出良好发展势头的时候,他们没有顺势向全国、甚至全球力推自己的产品。”一位安防业业内人士指出。

  尽管反复强调自己的“技术情结”,但张健可能并不真的像工程师一样清高。

  “他跑过‘江湖’的,所接触到的人很杂,本人性格也相当复杂。”一位匿名的债权人说。张健在西湖区政府人脉活络,据说每位区长上任都会到南望视察,南望所获得的政府表彰和奖励也是林林总总。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帮助他早期拿下了大量浙江省内的安防项目。

  虽从安防产品起家,但张健内心中一直隐隐轻视这个产业,他心不在焉的一个注脚是,各级安防协会开会时,都是一把手出席,惟独南望,张健从未参加,只派职业经理人代为出席。协会希望他挂一个副会长的头衔,他也婉言谢绝。

  他说他刚开始创业,就有危机感,觉得安防产业盘子不够大。

  “2006年以前,安防行业前景不明朗,一般只有银行、电力系统才会装监控设备,而且生产安防设备的机器大都进口,成本高昂。我后来走多元化,就是出于防范危机。作为民营企业,如果要超常规发展肯定有资金缺口,如果按部就班地发展,那缺口就不会很大。但你按部就班的时候对手可不会慢下来,可能很快就把你的市场占领了。有人讲冒进是死,实际上不冒进也是个死。高新技术企业你不为研发投入,产品不尖端,也就死定了。

  “我总担心自己的产品过两三年人家也可以做出来,所以希望到时候多元化投资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别人和我竞争我也不怕,因为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我一直都想有稳定的现金流,真的,现金流稳定,心里就不慌。”张健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此篇为精编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