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限塑令”关键在落实(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19:24 《中国商界》杂志

  与商家相比,消费者对“有偿使用塑料袋”这一新政策的反应更为强烈。

  有支持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购物袋之前虽然免费,但是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如果大家都自备购物袋,商家势必会降低物价,受惠的还是我们自己。

  也有反对的:如果把价格定在0.3元,对于许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者而言,这可能是个不小的负担。其实,不光中国反对者这么看,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同样是伦敦市民的消费理念。在伦敦的超市,除了小点的塑料袋免费提供外,大一点的袋子也要1块多人民币。虽然不算大的费用,但消费者还是要权衡一下,除非物品体积太大没有办法。

  英国人的环保意识比中国人强也是不争的事实,约有1/10的伦敦市民已经养成了使用布袋子购物的习惯。

  然而,“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英国《卫报》在报道中国要求停止使用免费塑料袋做法时评论说。所以在中国,“当国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弱的时候,价格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一位在柏林生活多年的华人说。

  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还有赖于政府的宣传。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所做的调查显示,市民对“自备购物袋日”活动的认知度在半年内由55%提高到约70%。并且,六成多市民身体力行地支持“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更有67%的受访者表示一月一天太少了。因此,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正在考虑提高此项活动的频率。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即使在百姓环保素质较高的新加坡,也只有10%左右的市民支持彻底推行自备购物袋及有偿使用塑料袋。而本报记者在日常购物中发现,如消费者购买分量较重的物品,比如一个西瓜,收银员会主动为之套上两个塑料袋。据统计,新加坡每年消耗25亿个购物塑料袋,平均每人使用620个。小小的新加坡尚且如此,要想让13亿人口中国人全部很快接受这一政策谈何容易。或许正如英国《卫报》所说,“在这一点上,公众的参与非常重要,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切都需要慢慢来。

  于飞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几个部门就曾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白色污染”的治理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减量化是大家的共识,而关键还在于产品替代的问题,不能因为“禁白”而过多影响百姓生活便利。专家指出,让少数人拿起菜篮子可以,但是要让全社会支持“禁白”,必须有成本不高的便利替代品。

  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与政策支持,多年来,可降解塑料的开发、生产、销售举步维艰。

  综合治理──

  配套措施,公众参与,部门协作

  “清除白色污染”的口号提出已近20年,从1999年开始,我国陆续有北京、天津、江苏、辽宁等10多个省市出台了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的规定,但是“白色污染”仍呈现出步步紧逼的态势。多年“禁白”为何难以取得实效?

  “关键是缺乏综合性的治理手段。”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靳敏认为,多个城市单纯使用行政手段,不可否认它有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行政手段成本较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必要的检查跟踪不到位、执法手段的欠缺等,都导致了“禁白”政策的效果不理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