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金融房地产辅业改制步入深水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19:53 上海国资

  金融房地产辅业改制步入深水区

  《上海国资》记者 武孝武

  如果央企的房地产资源重组成功,不仅可以有效地配置央企的房地产资源,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央企资源重组

  由于有关主辅分离的相关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的期限将在2008年结束,因此,主辅分离改制已经只剩下1年的期限。

  按照国资委的要求,企业主业之外的辅业资产都须进行主辅分离改制。目前,金融与房地产是央企最大的辅业资产,如何处置央企的这两块资产,已经成了主辅分离改制的关键。

  房地产资产整合步履维艰

  国资委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央直属企业当中,涉及房地产业务的达100家以上。之所以出现如此庞大的数字,完全是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诱惑。据专业人士估计,央企中仅母公司一级和二级企业设立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资产总量,已高达1800亿元人民币。

  而在国资委先后公布的央企主业名单中,房地产业务被列为主业的央企目前只有14家。外界猜测,这个数字在不久后会增加到16家。但即使如此,根据国资委关于主辅分离的政策,仍然有100家左右的央企需要剥离其绝对控股的房地产业务。

  2004年6月,国资委发出《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决定由中房集团、保利集团、华侨城、招商局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5家企业牵头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正式拉开了央企房地产整合的大旗。

  就目前已经公布的以房地产为主业的14家央企来说,除中海地产、招商地产、保利房地产、深圳华侨城、华润置地、万科、香港中旅置业、鹏利国际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外,其他企业业务分散,地产开发都尚未形成竞争力。

  在主业仍未得到国资委确认的企业中,中房集团显得颇为尴尬。它的主业虽然至今未被确认,但却是央企中唯一一个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也是国资委最早公布的整合央企房地产资产的央企之一。再加上其前期积极吸纳房地产资产的诸多运作,曾经被广泛视为央企房地产资产整合最有可能的接盘者。

  但是,中房集团近年来的状况与节节高升的房地产市场并不同步。在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牛市中,中房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房却始终戴着ST的帽子,处境尴尬。

  显然,中房集团并未成为数额巨大的央企房地产资产剥离的受益者。其他几家原定的牵头整合央企房产资产的企业的情况也与此相似,进展不大。

  央企的非主业资产剥离一般采用3种方式:转让、改制和无偿划转。2004年国资委决定整合央企房地产资产时,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资产的整合将会以无偿划转为主要的重组形式,民营房地产企业甚至担心重组后的国资房产企业会改变市场格局。

  但是,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无偿划转困难重重,并不顺利。以中房集团为例,虽然以无偿划转形式受让了原华能集团14.2亿元的房地产资产,但仅程序性的手续就办了一年多时间,遑论实质性整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告诉《上海国资》:“企业是利益主体,国企当然会保护自身的利益。对于需要剥离的央企来说,剥离即利益受损,自然不会甘心情愿。”

  有些企业更是想方设法逃避重组。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房地产曾一度是中房集团很感兴趣的重组对象,中远集团知道后,迅速采取措施,将房地产业务改制成为合资公司,从而脱离央企行列,并谋求上市。中房集团只好作罢。

  孟晓苏曾任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是国企房地产资源整合最早的倡议者。之后,他曾任中房集团董事长,也就是央企房地产资源整合的操盘手。

  2005年时,他曾满怀信心的说过,如果央企的房地产资源重组成功,不仅可以有效地配置央企的房地产资源,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央企资源重组。

  经历了从倡议到操盘的过程,孟晓苏对央企房地产资源的整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央企房地产的重组不是同类企业的合并,而是资产的剥离与整合,如何能把资产剥离出来,是最大的难题。”

  他认为,剥离与重组的核心在于收益权问题,并曾于2005年向国资委提交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建议,即通过划拨资产的原所有者成为受让者股东的方式,解决收益权的问题,但是至今未能推广。

  虽然困难重重,但改制仍在缓慢推进。相比之下,房地产资产规模较小的央企的分离改制较为容易。南方电网在云南的两家房地产企业都通过产权市场进行了转让,接盘者均为民营房地产企业。

  金融资产何去何从

  金融资产是央企的另一主要“副业”。据统计,截至11月20日,A股市场上共有379家上市公司持有另外59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持股公司中相当一部分是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

  在这379家持有者中,从所持股的市值上看,以11月20日的市值为基准,属于央企序列的中国人寿掌握的市值是最大的,共有703亿元。在2007年牛市中大放异彩的中船股份则持有11家上市公司的股权。

  被持股公司中,金融类公司最多,共计有200多家公司持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不少企业同时涉及保险、银行、证券、基金等不同的金融产品门类,数目庞大。如中信银行前10大股东中的中船集团、中化集团、宝钢集团等,都属于央企序列。

  按照2007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在获得流通权成为限售A股或流通A股后,应以市场价而非成本价来进行计量,并计入当期的净利润,从而对业绩产生立竿见影的提升作用。有研究表明,投资收益在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中已经占到了25%的比例,有30%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情况会受到投资收益的影响。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会带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应。当市场整体呈上升趋势时,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提升;而当市场趋势下挫时,则相关的持股公司业绩也同样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专家认为,形成2007年大牛市的重要推动因素应该归功于交叉持股。

  与此相应,交叉持股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中国社科院教授殷剑峰说:“一个成熟的市场必须以上市公司的核心业绩作为估值的基础,只有核心业绩的持续上涨才能支撑股市的持续繁荣。现在上市公司借由交叉持股而出现的膨胀式的业绩增长,大部分并非以价值为驱动,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关系,在上涨过程中如果有其中的一家公司掉链子,意味着行情可能会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下跌。”

  因此,从金融安全的角度考虑,控制和逐步减少央企的金融资产有其必要性。

  就企业主业发展而言,剥离金融资产也有必要。张文魁指出,房地产与金融两个领域的盈利较快,对企业的诱惑很大,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扩张会使企业分心,不能专注于主业发展。

  不过,相比于一般性的辅业资产,金融资产有其特殊性,不能采取一刀切措施剥离。曾经有人提议设立一个金融国资委,对央企的金融资产进行统一监管,但最后不了了之。在实际操作中,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企业成立专门的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对旗下的金融资产进行整合。

  张文魁表示:“目前还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存量的问题,只能先从增量上着手。”

  2006年以来,国资委等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央企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的投资程序,从程序上约束央企在金融业进一步投资的冲动。2007年8月,还发布通知,再次重申中央企业投资非主业性质的房地产、金融、证券和保险业等,须及时向国资委报告。同时要求央企严守非主业投资不能超过总投资额10%的规定。

  但是,也有企业将旗下金融资产进行了转让。2006年,中石化先后挂牌转让了集团与二级公司持有的2家保险公司、18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和1家信托公司的股权。

  联合证券研究所所长吴寿康比较乐观,他告诉《上海国资》:“专业化是市场发展的趋势,但是做起来需要时间,目前虽然有困难,终究是要进行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