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主业为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19:53 上海国资

  《上海国资》记者 武孝武

  央企主业更加突出、竞争力大幅增强无疑是央企第一任期期间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无疑与国务院国资委大力倡导的主业战略密不可分

  11月初,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央企第一任期业绩考核总结表彰大会,为央企发放第一任期的成绩单。从会上公布的统计数据看,央企第一任期的成绩可谓十分优秀。

  2006年,央企实现销售收入8.3万亿元,与2003年相比,累计增长85.3%,年均递增22.8%;实现利润7681.5亿元,累计增长155.5%,年均递增36.7%;上缴税金6822.5亿元,累计增长91.5%,年均递增24.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1%,较2003年提高5.1个百分点。

  截至2006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12.2万亿元,累计增长46.5%,年均递增13.6%;净资产总额5.39万亿元,累计增长49.7%,年均递增14.4%。

  而最令人瞩目的是央企主业3年来的发展。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6年,央企主营业务收入由4.47万亿元增加到8.14万亿元,增长81.9%;实现利润由3006亿元增加到7547亿元,增长151.1%。中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1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3家,分别比2003年增加12家和7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6家中央企业入选《财富》杂志2007年公布的世界500强,比2003年增加了10家。中石油A股发行上市后,市值跃居全球首位,目前全球市值前10名的公司中央企业有3家。

  央企主业更加突出、竞争力大幅增强无疑是央企第一任期期间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无疑与国务院国资委大力倡导的主业战略密不可分。

  攻略一:主辅分离 辅业改制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悄然挂牌。这不仅意味着央企8万亿元的资产有了专门管理机构,同时也意味着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在进行将近10年后,终于确定了方向。

  此后,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央企主业发展。

  要做强企业,首先就要明确主业。2004年12月初,国资委公布了第一批49家央企的主业。当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解释了这样做的意义:“国资委确认并公布中央企业的主业,目的就是一条,就是努力做强做大中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骨干支柱作用。”

  此后,先后7次公布央企主业名单,到2007年6月第7次公布以后,已经确认主业的央企数目达到153家。(见图一)

  主业明确后,即需进行主辅分离。实际上,为了推动国企主业发展,早在2000年前后国家就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这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当属859号文件的下发。

  2002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等8个部门专门下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即859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求国企进行主辅分离改制推动主业发展,并规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这一般被视为央企进行主辅分离改制的开端。

  到2004年10月底,共有62家央企上报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总体方案,经国资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3部门联合审核,批复了43家的方案。

  而当时央企的总数是190多家。也就是说,积极进行主辅分离改制的企业在央企中只占1/3略强的比例,其余近2/3的企业并不积极。而且,按照859号文件的要求,主辅分离改制应该在2005年之内完成。2年只完成了1/3,可见,主辅分离改制进行得并不顺利。

  随着改革的深入,央企原来所属的非核心资产已经大体处置完毕,逐渐进入到金融、房地产等核心领域,难度也越来越大。

  “分离就意味着利益损失,谁都不会愿意”,张文魁说,前期分离的都是一些不盈利或盈利不多的资产,就比较容易;而盈利能力比较强的资产,企业就不会轻易放弃,尤其是金融与房地产两块资产。

  另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分离之后怎么办?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过程中,辅业改制的方式主要有转让、改制和无偿划拨3种形式。理论上,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采取的方式,但实际操作远没有说的这么简单。稍一疏忽,就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曾有人提议,将被分离出来的央企资产,按照不同门类向该行业中已经具有优势的央企集中。在房地产资产分离中,国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

  “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张文魁说,这些资产虽然现在是企业的“副业”,但也是企业投资的结果,不能强行剥离,这样做违背了市场规律,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

  相较之下,以收购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是既不违背市场规律也不会打击企业积极性的方式。一方面,转让企业可以得到与资产价值相称的补偿;另一方面,受让企业也获得了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资产,是双方都受益的办法。

  但是,这种方式的成本较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承担。

  张文魁认为,主辅分离虽然很重要,但是更为根本的办法是从源头上控制央企的非主业投资冲动。“国资经营预算正式实施后,企业的可用资金会大大减少,非主业投资就不会继续膨胀了。”

  根据国资委最近公布的数据,2006年在中央企业投资结构中,主业投资已达97.4%。而在2004年,中央企业1万亿元的投资中,非主业的投资约占5%。2006年较2004年回落2.4个百分点。

  攻略二:大重组

  兼并重组是央企主业发展的另一条主要路径。

  2004年10月,李荣融第一次提出:“中央企业不能在本行业进入前3名,就无法成为骨干、支柱。对不是行业排头兵的企业,下一步就要通过资产、资本流动进行调整。”

  随后,国资委就开始分批公布央企主业,而这些企业往往就扮演着行业整合者的角色。到2007年6月,国资委公布主业的央企数目达到153家。

  2004年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曾解释过重组的原因:“现在191家中央企业,资源配置并不合理,大的很大,一百多万员工;小的企业很小,只有几十个人。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核心主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所以要推进企业之间的重组。”

  央企的重组分两种,一种是央企与央企间的重组,一种是央企对地方国企的重组。

  就央企与央企间的重组来看,虽然困难重重,但4年多来的进展很大。2003年3月国资委成立时,央企的总数为196家。到2004年10月,这个数字下降为191家。而到2006年12月时,这个数字迅猛下降,到了161家,2年减少了30家。2007年11月底,央企的总数进一步下降,只剩了153家。也就是说,自2003年以来,平均每年有10家以上的央企被重组。(见图二)

  按照李荣融的计划,在未来的3年中,央企的数目在2010年要下降为80—100家。要实现这个目标,接下来的3年中,平均每年要有20家左右的企业被重组,速度比此前提高一倍。

  为了避免被重组的命运,央企只有努力挤进行业前3名。在此过程中,众多的地方国企就成了央企竞相追逐的重组目标。

  以近年来在市场上频频出手的中铝为例,自2005年以来仅并购的地方电解铝企业就有15家,包括山东铝业、兰州铝业、华北铝业等原来的行业佼佼者。通过并购重组地方企业,成立仅6年多时间的中铝已经迅速崛起为行业的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资产总额达1848亿元,产能也由起初的77万吨扩大到现在的270万吨。

  钢铁、煤炭、电网电力等国资重点布局的行业也风声四起,各个行业的重点企业都在跑马圈地,积极行动。2007年以来,宝钢已经先后重组八钢、联手邯钢、与包钢签署合作协议,目标直指全球行业前3。

  经过几年来的整合重组,各级国企的数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国国企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03年减少3.1万户。

  李荣融说:“将中央企业调整和重组到80至100家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感觉任务最重的,就是要培育30至50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150余家央企中,有30—50家是国资委重点扶持的企业,将会成为本行业的整合者。也有分析认为,这实质上意味着,央企改革的目标是最后只剩下30—50家企业,其余企业都难逃被重组的命运。

  随着央企对地方国企的重组逐步深入,重组方式逐渐多元,效益逐步凸现,问题也随之暴露。这其中,主要是区域利益的阻隔,地方政府的态度往往对重组能否达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避免被央企重组,某些省市在本地具有资源优势的行业企业中也进行了重组。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企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北京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丁根说。

  攻略三:借力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对企业主业发展的支持居功至伟。

  由中交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振华港机是一家以起重机和大型钢结构制造的企业。公司创立于1992年,资金缺乏一直困扰着公司的发展。1997年在B股上市,2000年又在A股上市。通过发行A、B股,资金问题得到解决,公司主业发展得到强力支持。目前,公司在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上占有70%的份额,ZPMC的品牌标志高悬在世界主要港口近1134台岸桥和1824台场桥上。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特别是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10月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79家,(见图三)总资产、净资产和净利润分别为4.01万亿元、2.14万亿元和2730亿元,历史累计融资5700亿元。

  从2005年底国资委央企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李荣融首次提出央企“整体上市”的概念起,关于央企整体上市的消息一直不断。2007年10月中旬,市场上还出现过“国资委秘密制定30家整体上市央企名单”的消息。虽然这条消息随即就被国资委出面否认,但央企整体上市暗潮涌动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6年12月,国资委颁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随即掀起了2007年央企对其下属上市子公司的注资潮,注资与整体上市成为2007年资本市场的关键词。

  根据专业机构的估算,目前153家央企的资产中,约有50%的资产已经注入上市公司,而这部分资产对上述国有企业税前利润的贡献占到了9成以上。

  “央企上市是双赢的”,张文魁认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得到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也帮助企业提高了管理水平;而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是各行业的排头兵,它们进入资本市场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资委对此则态度较为谨慎。30家整体上市企业名单的传闻被否认后不久,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就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规范发展大会”上表示,“继续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选择适当时机、适当方式实现整体上市,鼓励中央企业根据公司内部主业板块实际,在现有业务整合基础上,实现单一板块和分板块上市,按板块类型分别实现整体上市。”

  此番言论被外界理解成了对整体上市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场的恐慌,整体上市概念的股票因此纷纷下挫。

  “鼓励央企分板块上市并不等于央企整体上市被叫停。”联合证券研究所所长吴寿康表示,虽然国资委的态度比较谨慎,但国资委与相关央企只是否认已经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而不是对整体上市的否定。他认为,央企通过整体上市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这仍然是大势所趋。“资本市场需要央企,央企也需要资本市场。”

  截至11月,已完成整体上市的央企有16家左右,计划以IPO方式完成整体上市的央企有13家、计划以注资等方式完成整体上市的央企有28家。这些已经完成或计划整体上市的央企占共计57家,占总数的1/3略强。

  同时,资本市场还是央企整合重组的重要平台。随着2010年的日益临近,央企整合的步伐也在加快,这在资本市场上也会有所反映。

  “国资主业”

  随着央企主业越来越明晰,“国资主业”的思路也已浮出水面。

  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今后国资须保持“绝对控制力”的7大行业和要保持“较强控制力”的9大行业。

  按照该文件的规定,国资要保持绝对控制力的7大行业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航空运输、航运等行业;国资要保持较强控制力的9大行业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

  其中,国资要保持绝对控制力的7大行业目前有40多家央企,资产总额占全部央企的75%,利润的占全部央企总额79%。这实际上相当于“国资的主业”。

  一家国内知名证券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7大行业中的国企与A股市场存在密切的关系,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总数多达数十家,存在的问题则是各家国企下属的上市公司过多、过杂,主次不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规划,不能很好地体现国企集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这种局面不会持续,每家国企都有可能将旗下的公司整理,汰劣存优。对劣质的公司或出售壳资源、或收编,而对旗下优资的公司则进一步做大,甚至将其作为国企的主体来发展”。

  目前,石油石化行业的3大国企已开始对旗下上市公司以私有化方式进行了全面整合;军工中的造船子行业中的两大国企之一的中船重工已进入第一轮整合期;通讯业的整合也是酝酿已久;电力电网类国企已表示出强烈的整合意愿。

  而国资要保持较强控制力的9大行业也暗流涌动,钢铁、汽车等行业的整合启动较早,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整合将会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国资主业”会进一步突出,航母级的央企会不断涌现。

  央企为什么要有主业

  2002年时,曾有人这样描述央企:“下到大饼油条,上到卫星导弹,央企都有涉及。”当时,8万亿元的国有资产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中央企业3级以上子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并在国民经济95个大类行业中涉足86个行业。

  产业链太长,资本分散,布局不合理,当时存在的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央企的竞争力,也制约着央企在经济结构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而要增强央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央企专注于主业的发展。

  当时的人们对此认识并不统一。一位亲身参与了20年来国企改革过程的专家回忆当时的状况说:“经过市场化的改革,企业已经成了市场主体。所以,不少人认为,市场主体就应该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不是主业,只要能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为企业规定一个发展方向呢?”

  1990年代后期,国企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的逐渐充裕和金融、房地产等高利润产业的崛起,加之当时管理界流行多元化战略理论,鼓励企业进行多领域投资,以分散风险,所以不少企业都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非主业领域大量投资,从而造成了企业普遍存在主业不明、主业不强等现象。

  但是,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战略已经有所调整,对央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央企不仅必须把自己的主业做大做强,取得国内同行业的主导地位,而且还必须准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告诉《上海国资》:“从原来的保值增值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不同的两个阶段。”

  他认为,第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任务是制止当时存在的国资流失,实现保值增值。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阶段,进行结构调整,发挥国资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战略作用。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解释过央企明确主业的意义:“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中央的国有资产应该集中在涉及到国家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以及关键行业,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行业分布过宽,企业的主业太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所以,中央企业的布局与结构的调整面临着非常繁重的任务。”

  同时,随着三九集团等企业在执行多元化战略时发生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多元化战略也遭到怀疑。张文魁表示:“三九、澳柯玛、华源等案例都说明,多元化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际企业界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正略钧策管理咨询上海负责人徐霆也告诉《上海国资》,全球500强企业中,80%的企业是专业化的公司,只有20%是多元化公司。他说:“央企是国际500强的新军,还是走专业化的道路比较稳妥。即使要走多元化的道路,也应从专业化经营、多元化布局开始。”

  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家的需要还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都要求央企必须首先将自己的主业做强做大。

  地方国资明确主业

  据《上海国资》了解,上海市国资委已经公布了第一批11家所属控股集团的主业,年内还会公布第二批,主要集中在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如汽车、电气、机场、港务、金融等。

  目前,上海国资资产总额已超过8500亿元,由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单位64家,其中出资监管企业48家,出资、委托监管16家,纳入统计范围的有46家出资监管企业。31家企业集团和6个区县下属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71家。

  近年来,上海国企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向全国乃至国外寻找发展机会,已经取得初步成绩。国际港务集团与重庆、武汉、九江、南京、江阴、太仓等港口进行合资合作;上汽在烟台、青岛、沈阳、柳州、重庆、韩国等都建立了汽车生产基地。目前,上汽已经3次登上《财富》500强榜单。

  此前,2005年底到2006年初,青岛市国资委分两批公布了14家所属国企的主业,包括青岛钢铁集团、青岛双星和青岛市商业银行等。并规定市国资委将对监管企业规划中符合主业发展的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对非规划内、非主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

  按照央企公布主业的经验,在主业公布后,不仅非主业投资会受到严格限制,而且会推动国资的重组、主辅分离和整体上市。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