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油企申请提价的政策性后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07:32 新京报

  在我国成品油价格下调了6个月后,在国际油价的催逼下,国内石油企业已经在推动新一轮的成品油涨价。据中石化有关人士透露,他们建议将汽油价格每吨上调200元以上,而柴油每吨上调150元左右。据悉,最快本月,发改委就可能发出调价通知(7月8日《中国经营报》)。

  需要价格上涨时,拿出的依据是与国际接轨;价格应该下跌而不下跌时,拿出的依据是中国国情。可以想象,在油企的“持续申请”下,成品油价格上涨恐怕难以避免。

  值得注意的,倒是油企的提价申请。知晓

成品油涨价申报环节的权威人士透露,每次涨价过程中,发改委和所属价格司都不会主动调整,而需要企业提出申请,然后依据申请开会研究决定涨与不涨。

  而石油企业肯定不会轻易主动申请降价,而普通民众既不知道如何申请,更不知道需要有人提出申请才会降价,有没有申请权也是问题,由此造成的“申请人缺失”是不是成品油价格“跟涨不跟跌”或者跟跌反应总是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呢?

  尤其是,有关部门在收到油企的提价申请后,以“开会研究”的方式决定涨与不涨,很值得商榷。毕竟,成品油价格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不可以把对于结果公正的所有希冀都托付给少数官员。对石油企业而言,“通过行政手段提高终端市场价格肯定是一个最佳方案”;但是对消费而言,通过消费者不在场的研究会议决定油价调整,至少是一个无法预期的方案。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无法运用自己的经济理性去判断油价的涨跌可能,无法将油价对个人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无论涨价还是降价,总是那么突然,公众看不到完整透明的程序。

  这样一来,应该降价的时候,由于“申请人缺失”,常常反应迟钝乃至无反应;而石油企业申请提价的时候,又由于消费者不知情造成“质疑人缺失”,加之开会研究时消费者不在场,往往反应迅速乃至反应过度。对油企而言,这无异于给他们留了一条“政策性后门”,而作为埋单方的消费者却被忽略了。

  “政策性后门”一方面滋生了油企的傲慢与偏见———几乎每次成品油涨价,那几条老生常谈的涨价理由都要遭到舆论强烈质疑,但石油企业很少做出正面回应;另一方面更使得消费者因为在博弈现场没有“利益代表”而出现集体失语。这个意义上,“政策性后门”既是油企“政策性暴利”的开始,更是消费者“政策性亏损”的开始。

  □舒圣祥(浙江会计师)

    石油专家预测国际油价将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

    石油巨头吁请提价 炼化产能不是油价主题

    经济观察:国际油价为何居高不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