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催生投资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 16:25 新经济导刊 | |||||||||
有政策的护航,2006年的资金将很快嗅到环保业成长的味道 本刊记者 戈晶晶 2006年2月7日,仍处于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击出重拳,宣布从当日起,对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
这是近年来,关于环境和环保的一次“飓风”,而这似乎又不是“一阵风”的事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表示:“这不是来得快、去得快的‘风暴’,而是长期坚持不懈的执法行动。” 在吹倒一片违规企业的同时,也给环保产业带来阵阵春意。环保总局的积极行动彰显了国家对于环保事业的重视程度,而在去年十月公布的“十一五规划”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 在这样一片政策利好之下,众多环保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去年底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更是引起全球对于中国环保产业的关注。可以预见,资金投入环保产业的热度也将会在2006年达到又一个高度。 政策前所未有的支持 自2005年以来,长期被视为“弱势”部门的国家环保总局陡然发力,刮起一波又一波的“环保风暴”,横扫电力及石化行业。这种气势凸显出中国政府从源头遏制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今年,一场“环保风暴”继续从国家环保总局刮向各地。这一次,这股“风暴”刮向的是污染大户化工石化行业。 潘岳表示:去年环保总局根据《环评法》,对程序违法的30个大型建设项目予以查处。这次行动依然是以《环评法》为法律依据。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次目的是打击程序违法,这一次目的是推行规划环评。上次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次行动的着眼点在于清理环境敏感区域,主要是江河水域的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并且建立高风险行业的规划环评制度,从根本上遏制环境事故频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行动不仅是上次行动的延续,更是上次行动的提升。”潘岳说。 环保总局频频出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环保形势的严峻,可以说,环境状况已经进入了“冬天”。 潘岳指出,必须把战略环评纳入宏观经济决策程序。“解铃还需系铃人。”潘岳说:“要从决策入手,从宏观角度出发,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出适合我国长时期发展的各项政策,其中包括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而战略环评的切入点是规划环评。” 潘岳的设想是,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制度,就可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就可以按照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容量要求,对区域、流域、海域的重大开发活动、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这一设想与国务院刚刚公布的《国务院有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提法不谋而合。这一《规定》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正在发生的一切表明,环保问题从政策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环保产业迎来投资潮 “环保风暴”打开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大门,众多环保产业仿佛一下子沐浴在了和煦的阳光中。 环保行业被称作“永恒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平均每年以18%的速度递增,到2004年,环保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5年期间,全国新增环保总投资需求超过7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6%。 随着加快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绿色GDP政策的推行,以及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产业正迎来新的飞跃。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将在15%~20%。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环保投入逐步增加,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把钢铁、石化、电力等支柱性行业的利润倾斜一小部分到环保行业,就将给整个环保产业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推行,将使许多传统污染企业实现“卖废气赚钱”的投资机会。环保类上市公司以其资本优势有望在下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新环保概念股的炒作绝非仅仅是题材。 环保产业牵动着整个能源行业。据中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江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水平必然要提高,随之而来的将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这也是整个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协调发展成为国务院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思路。能源业中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焦炭等行业均是大气排污的大户,在全球《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虽然没有直接压力,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很难避免一些减排义务,所以环保企业还是大有作为的。 以电力行业为例,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46家尚未启动脱硫项目的火电厂名单,并要求这些电厂在当年年底前完成脱硫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该名单涉及国内五大电力集团旗下19个项目电厂,其中包括华电国际、华能国际、大唐国际、华银电力等13家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按照环保总局的要求,上述公司要在年内投入数十亿元资金进行脱硫项目建设。 与火力发电相比,水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等特征,不受到相关环保政策的制约,因而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近年来,水电行业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行业发展迅速。2004年9月,黄河公伯峡水电站首台30万千瓦机组投产后,我国水电总容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尽管如此,未来五年我国仍将大力发展水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为2.15亿至2.45亿千瓦,水电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无锡尚德无疑是最先从环保企业中脱颖而出的。2005年底,光伏能源股“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登陆美国主板市场第一股。因其独特的太阳能业务,成为投资者的新宠,上市首日报收21.2美元,较招股价15美元上涨41.33%。次日,尚德在海外市场的优异表现亦带动国内股市新能源股走强。这次上市的成功不仅使其董事长施正荣成为中国新首富,更使得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有海外媒体预测, 2006年是中国经济很可能放缓的一年,因为不知动力从何而来,但无锡尚德在纽约交易所的表现有力地回击了这种疑问。 纽交所主席亲赴无锡盛邀尚德赴美上市时就表示,他看准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点,看到了尚德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其在美上市弥补了美国主板市场新能源企业稀缺的现状。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新能源概念股的表现也呈现出强劲的走势。原先台湾股市的传统“老大”是台积电,但是现在,台积电的地位已经被一个叫做“茂迪”的公司所取代。茂迪便是一家从事太阳能发电的企业。 业界专家指出,尚德并非一个偶然的关于风险投资的成功故事,它只是一个开端。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海外投资者们,对“中国概念”的兴趣已经逐渐转淡,转而挖掘那些具备增长动力要素的企业。尚德的新能源神话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动力因素,体现了国家宏观政策对能源、尤其是环保新能源的大力扶持。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尚德”涌现。 中国现有的环保概念股简介 一、太阳能概念 太阳能的利用从行业面看主要涉及太阳灶、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等,包括太阳能热水器、上游硅材料、电池片及组片生产等。 从细分的行业前景来看,太阳能热水器为直接应用到末端,市场前景广阔,但竞争最为激烈; 上游硅材料属于国内紧缺,仅少数几家公司生产,垄断性较强,利润丰厚; 太阳能电池及组片生产厂家相对多些,处于产业链的中游; 相关上市公司主要包括:G天威(600660)、力诺太阳(600885)、乐山电力(600644)、航天机电 (600151)、特变电工(600089)、岷江水电(600131)、交大南洋(600661)、风帆股份(600482)、杉杉股份(600884)、G申能(600642)等。 二、风能概念 可再生,单机容量大,经济性和煤电相差无几,建设周期短,占地少,运行成本低等众多优点使得风能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电设备本地化政策将给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相关风电设备上市公司主要包括:长城电工(600192) 公司全资子公司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研制1.3MW 风力发电机组。而涉及风力发电概念的如金山股份(600396 )公司控股两家风力发电公司辽宁康平金山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占51%)与辽宁彰武金山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占51%)。是具有实质性的新能源公司。 三、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主要包括木材和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城市与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等。其中以华资实业(600191)为例:公司收购了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广东省湛江农垦廉江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公司甘蔗种植基地高达1.24万公顷,主产酒精、糖等产品,公司因而拥有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将成为乙醇汽油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此类相关的上市公司还有广东甘化(000576)、华润生化(600893)、丰原生化(000930)、敦煌种业(600354)、北大荒(600598)等。 四、其他的相关延伸的新能源概念股 中核科技(000777)是独一无二的核能概念股;地热发电、垃圾发电等环保产业也值得高度关注,典型的上市公司有京能热电(600578)、岁宝热电(600864)等。 氢能在二十一世纪有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二次能源,将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最优质、干净的燃料。其中同济科技(600846)与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制和生产的国产质子膜汽车燃料核心原料———质子膜;同一板块的还有稀土高科(600111)、中炬高新(600872)、春兰股份(600854)、上海汽车(600104)。此外,力元新材(600478)和江苏索普(600746)拥有连续化带状泡沫镍产品,具备了一定的新能源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