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另一头转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09:58 第一财经日报 | ||||||||
再旦郝倩 2005年5月31日午夜12点,中国房地产业一个至为重要的悬念终于“水落石出”。从此,房子被贴上“普通”与“非普通”的标签,在进入流通领域时将面临不同的税赋标准。然而,事件更可贵的意义在于向世人宣示,任何对于宏观调控根本意图的主观化臆测可能都是危险的。
不过数月前,业界仍自上而下地充斥着一种论调: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打压房价,而是稳定房价;不为降低房价,而是放缓房价涨幅。 这种认识的立论根据是对每一项政策进行严密透彻甚至是细枝末节的考量之后,对施政者根本意图的揣测。 仅仅数周前,有同业领导者风范的某深圳知名房企仍在解析此轮调控的最终意图并非打击高端房产,而是要求加大中低价房的供应,并顺利得出高端房产在未来更有发展前途的美妙结论。 然而只是一瞬间,世界却似乎在另一头扭转了方向。 于是,我们看到各地为酝酿相关细则大都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尤其是房价热点区域的地方政府堪用“步步为营”来形容。时至今日,仍有某些一线城市的细则没有出台,而只是在2005年5月31日午夜12点,这个最后的节点前发布了普通住宅的界定标准。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迹象是,许多地方政府不仅在最后时限前几乎同时发布细则,并且公布的界定线都不约而同地采纳了从高的浮动标准。20%的浮动率本是国务院依据各地不同市场情况授权地方进行调整的权限。但在调控伊始,便以区域市场冷热不均或“某地生病,全国吃药”为由评析施政走向的地方政府们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在宏观调控这个问题上,与地方政府的“步步为营”相比,企业界的领袖们亦开始以利益集团的名义进行影响决策层的尝试。 曾几何时,一贯以傲人的土地储备为荣的中国房企们在新“国八条”出台后,被迫重新审视以往的企业发展观:究竟是要做一个以务实、稳健经营为目标的开明企业,还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同于“圈地”的当代“地主”! “一年开工,两年无偿收回”终于将囤积在发展商手中的土地烘成了烫手的山芋,何等尴尬?而过往任何以宏观调控不为打压房价,只为产业谋求更合理发展的揣测都已不攻自破。或者说,发展商们猜中了故事的结尾,却忽略了情节的发展。 如今旨在遏制不合理需求的新政策已顺势出台,购房者“抢房”的风光两个月前就已不再。一面是迫于限期上市压力的地块,一面是市道日下的新盘成交,发展商们已感到腹背受敌,宏观调控之手显然已经打中他们的“七寸”。 曾以博大心理玩转资本撬动游戏的中国房企们,此轮调控之下,也许将面临资本反刍给企业的带来运营危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