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行业专题--直销业 > 正文
 

2004中国直销行业年度榜(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17:55 《经贸世界》
2004年度中国直销业十大关键词

  文/本刊记者 胡茜

  直销立法

  六年企盼,三年等待,让今年“直销立法”的话题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自2月,商务部副司长邓湛重申“中国政府年内为直销立法”以来,在中国的各大媒体上,“直销立法”的字眼就没有少见。

  而政府有关“直销立法”的动作和思维,也频频出现在网上报端:赴海外考察、直销立法小组的成立、对非法传销的大规模排查、9.10厦门会议、厦门会议“会后会”……

  政府这次为直销立法的动作,是因国情也好,因市场成熟度也好,还是因承诺不得已而为之也好,总之,相关的法规已经出台,并且马上就要颁布施行。

  这让中国直销商有种“得见天日”的感觉。

  而更值得庆幸的是,因媒体对“立法”的关注,直销行业也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话题。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一个真实的直销,避免走入非法传销的歧途,除了抓住一个难得的成长机会外,或许还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点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004年业界最为重要的事便是直销立法,尽管该法规可能并不成熟、完善,但至少算是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至于未来,任重而道远!

  关注直销立法小组

  2004年直销界成立的组织不少,炒得很热,但有实际意义的不多,像“关注直销立法小组”这样意义深远的,就更是屈指可数。

  5月16日,苏州,安利、雅芳、完美等7家外资直销企业牵头,邀请相关政府官员参与,以成立行业协会为目的举行了一次封闭式的讲座。不过,因为直销相关法规尚未出台,行业协会无从谈起,于是一个过渡形态的组织出现——关注直销立法小组。而在6月的第一次会议上,又新增4家,成员单位增为11家。

  到目前为止,该工作小组召开了四次通气会议,各企业在敦促中国政府为直销立法上达成了高度一致的态度,并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虽然,其中亦有不少分歧,但该工作小组的成立对直销立法进程的促进,仍可谓意义重大。

  点评:工作小组对直销立法的促进是成效显赫的。然而,这种仍然带有松散性质的行业联盟亦令人堪忧,在最终的利益面前,他们会否出现重大分歧?这种争锋相对在立法出台时是归于完结,还是越演越烈?而作为中国的直销立法,为什么其推动与促进者为外资企业?是否亦应引起政府及民族企业的一些根本性思考?

  厦门会议

  9月10日的厦门会议,政府莫测高深的立法态度在这一天终于“见了光”,阴霾了大半年的中国直销业界得到了确切的立法信息:

  政府针对《中国直销管理办法》、《反金字塔欺诈条例》及《推销员培训管理办法》三部法规在大会上进行了全盘通报,并宣布将于12月相继出台。

  从某个角度讲,厦门会议比年初的立法表态要更实际一些,因为它所表露的不只是立法,已是触手可及的、实质性的东西出来。这不仅表示政府注重承诺:三年内为中国直销立法,更为重要的是,他让中国直销市场的改变不再遥远和模糊,像沙漠中奔波良久的人真真实实的看到了绿洲。

  而针对此次会议的评论,在这一天也炸开了花。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厦门会议的企业参与资格,被传为第一批拿牌的资格,此亦是引起业界震惊并拼命住里钻的原因。

  如果说“苏州会议”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行业通气会,那么“厦门会议”就是由政府主导的立法发布会。

  点评:“厦门会议”对中国直销业来说,是一次载入史册的盛会,是中国直销迈向新纪元的起点。然而,从整个会议异常封闭,被拒之门外的各大媒体记者怨声载道、大放厥词来看,中国政府还是不太习惯跟老百姓商量着办事儿,“民意”目前还只是一个桌面上的话头。

  准入门槛

  “准入门槛”在2003年还是一个新鲜词,到2004年便成了点击率仅次于“直销立法”跟“厦门会议”的第三大关键词。

  “活下去”是企业的根本,准入门槛的设置无疑是企业生存的“脱贫线”。有没有直销的资格,有没有拿牌的希望,准入门槛是第一个要达到的标准。出于对企业命运的关心,业界四处都在打听门槛设置的标准,以期对比自己的实力后,放心做后面的部署。于是乎,关于这个“门槛”的设置标准,除了各大媒体争奇斗艳般地频繁曝料之外,企业间的较劲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年初的“外资先行”到9月的“内外一致”,从雅芳的拿牌风波到安旗的“23家”闹剧,能用上劲的是谁也没闲着。

  而政府的态度也非常明确,有确切消息称,《直销管理条例》中,对直销企业进入门槛设定了明确标准:注册资金8,000万人民币,拥有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生产直销产品的工厂,店铺经营,申请前一会计年度投资者或至少一个投资者的全球销售总额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2,000万保证金注册地开户,建立计算机联网制度……

  对门槛的标准,绝对多数的企业认为是过严、过高,几近苛刻的。但政府亦有自己的难处,非法传销阴影挥之不去,正规直销只能严上加严,稳定是行业发展的基石。

  点评:据笔者所知,本次会议提出,在准入门槛之后政府还有个自由裁量权。换句话说,企业即使达到了这个高门槛,能否拿到牌照,还是一个未知数。

  拿牌

  “拿牌”,在2004年不只是对中国直销企业具有超强诱惑力,对从业人士、媒体、专家亦是魅力无法挡。

  续4月CHC“直销实验基地”挂牌风波与5月“关注直销立法小组”成立之后,7月底,雅芳(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传出消息,雅芳将获得首个直销“牌照”。消息传出后,商务部马上回应,称并不知情。“雅芳拿牌风波”在双方的沉默中不了了之。

  随后,在“厦门会议可能是第一批拿到直销牌照选秀会”的言论中,各企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为领取入会通行证“各显神通”。好不容易挤进了大会,可等到会议最终结束时,政府也并未就拿牌一事做出任何回应。

  继“厦门会议”之后,政府有关部门又在有限范围内召开了一次更为隐蔽的“会后会”,与会企业5家,其名单目前仍属高度机密……

  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被联系在了一起,一切皆在为“拿牌”做努力!

  而作为舆论中心的众专业、非专业媒体们,更是将所有的事件、消息炒得炙手可热,访谈、讨论开口闭口便是“对拿牌有没有信心?”“认为拿牌还需要做些什么?”“拿不到牌,有何计划?”……

  而众企业在对内宣传中,不论是否真有其事,亦对“拿牌”表现得信心十足……

  “你拿牌了没?”几乎成了2004年中国直销业界的口头禅、问候语。

  不过,任你业界炒得热火朝天,政府就是滴水不漏、虚实难辨……

  一切仍在猜测之中……

  点评:“直销牌照”究竟花落谁家?此为2004年直销业界最大悬疑!

  民族直销

  2003年底至2004年初,“外资先行”传闻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内资企业终于开始有了点警惕,民族情节被有意识地宣扬开来。

  4月,由《新营销》杂志主办的“2004中国营销领袖年会:直销立法与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与外资企业的低调相比,众内资直销企业显得异常踊跃,该次会议最终变成内资直销企业呼吁“国民待遇”的大会。8月,本刊以“民族直销,红旗飘飘”为专题,报道了民族直销企业在艰难环境下所取得的成就,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国民族直销。“众人一心,其力断金”,民族直销终于再次走到了制高点。努力总算是有了回报,9月的“厦门会议”终于有了为数不少的内资直销企业露面,而会上商务部马秀红副部长“内外一致”的发言更是打破了“外资先行”传言,内资企业终于有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

  然而,一切并非尽如人意,准入门槛的“高标准、严要求”令到内资企业“民族情长、英雄气短”,一年以内5亿销售额将不少内资直销企业打入了冷宫。

  所幸,如今的内资直销企业已经趋于更加成熟与理智,面对高门槛,其“团结一致、积极备战”的企业家心态令人放心不少。

  点评:得到“内外一致”肯定答复,民族直销企业可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高门槛亦令其不可有丝毫的懈怠,未来如此不可预知,内资企业还需自强!

  直销试验基地

  2004年直销立法在即,怪事连连,最大的闹剧便是“直销试验基地”。

  3月底,业界爆料,四川正田等四家公司挂牌“中国直销实验研究基地”,为其授牌者是CHC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及海畴公司。

  正当各拿到牌子的公司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展拳脚时,却传来“经政府相关部门证实,该机构并无此发牌权限”的消息,一场闹剧就此谢幕。各企业也只落了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但舆论并未就此完结,关于“直销试验基地”、关于CHC、关于海畴……其前因后果、根根底底,都被神通广大的媒体记者与消息灵通的直销关注者们挖了个透。业界笑骂者有之,鄙视者有之,叹息者有之。总之,“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千年古训,这次可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而由此引发的批判,究竟应是针对抱持侥幸心理的直销企业?还是被利用的学术机构?抑或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发乱世财的部分所谓专家、学者?

  点评:一方面,立法下一批半官方民间学术机构的乱挂牌行为令人感慨、发人深思;另一方面,中国内资直销企业关注自身命运的迫切心情亦令人难免心酸。虽说这些企业不幸送到了枪口上,但由此引发的“中国民族企业出路何在”的思考,也足以在中国民族直销发展史上留下一笔苦劳。

  偷 渡

  偷渡是一直存在的,但在2004年,这两个字被提到桌面上热烈讨论的频率却是明显提升。

  7月,央视曝光雷克瑟丝“点鼠标就能成千万富翁”,工商部门对其的调查结果是:该公司没有营业执照,且没有报关记录。而有统计显示,该公司以偷渡入境方式进入中国内地,目前人数已达4万之众。

  同样以偷渡方式进入中国内地直销市场的,有背景实力雄厚的如安利捷星、立新世纪,有专门针对中国内地直销市场开盘的如安旗、安惠、维佳……

  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海外直/传销公司在2004年大肆偷渡入境,其方式多为通过各种合法外衣的包裹而行变形直销的模式。

  “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偷渡的根本缘由都是因为中国即将开放的巨大市场。对市场而言,这些公司中不乏利用政策空隙与法律漏洞打擦边球者,从而给本来就相对敏感和脆弱的直销市场又添加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而从政府的立场来看,不论其是否抱持永续经营的理念,不设厂、不投资、不注册、不纳税、以非法入境方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发展下线的行为,都是政府坚决杜绝的非法传销。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中国直销相关法规的出台,直销市场将越来越黑白分明,行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偷渡者们,其未来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

  点评:我们对此关注有加并不是因为其新闻曾经引起的轰动效应,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它背后的意义。“偷渡”偷的,也许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还有更多、更深的东西,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非法传销

  2004年,随着立法日程表的日益临近,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

  直销立法在即,各非法传销组织更是狂扫内地直销市场,最后的疯狂正在上演。

  2004年,打击非法传销成为国家工商总局等执法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8月,为配合直销立法,以工商总局牵头的肃清行动在大规模地进行,目前仍顶风作案、浑水摸鱼的非法传销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而个别企业也被正式立案调查。

  与此同时,各大媒体亦配合政府的打击方案,针对各种非法传销骗局的曝光报道频繁见诸报端。

  然而,这场游戏仍然玩得异常辛苦,执法部门为无法可依叫苦连天;非法传销受害者却又叫着“有冤无处诉”;非法传销者当然也不好过,老鼠过街式地东躲西藏,终无宁日。

  即便如此,非法传销受害者仍是数以万计,中国直销正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

  点评:《反金字塔欺诈条例》有望与《直销管理条例》同期出台,打击非法传销将有法可依,对政府有关部门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但也不是一法在手便能彻底解决问题,打击非法传销亦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人”则是一个多变的因素……

  大学生

  6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重庆大学生陷入传销泥潭”事件批示:“要严厉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学校要采取措施防止学生受骗参与传销活动。”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问题,才被业界炒得炙热无比,提到了各媒体的曝料首位。

  大学生参与传销的事件曝光,便出现得频繁起来……

  3月,重庆市工商、公安等部门发现“欧丽曼(香港)亚太有限公司”传销人员中80%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6月,山东泰安“爱博美娜”化妆品非法传销组织以诱骗青少年为主,对其进行精神和暴力双重控制……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半小时及各地报刊均对此类新闻做了深入报道,有事件记述,有问题分析,有现象评论。

  据国家工商总局透露的消息称,近来一些地方出现的非法传销活动向大学生人群蔓延的情况,已引起了中国国务院高层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专项调查,解救受骗学子。

  然而,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并不是今年特有的现象!

  自传销进入中国内地以来,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非法传销中就不曾消失过,而我们亦有理由相信,在直销立法后的未来市场上,这个群体还将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

  点评:虽然政府一再三申五令:在校学生不得从事直销。但单纯的社会阅历、对生活过高的期望值、澎湃的热情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仍然是非法传销者利用其发展大学生的工具,但愿,对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关注和思考,不仅仅一阵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