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 徘徊中国金融市场体系门口的野蛮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11:46 《全球财经观察》 | |||||||||
一位进入中国的对冲基金经理揭开了这个行业的神秘面纱,并坦承了对现在中国市场的兴趣 文|程喆 戴红洲一再声明他不想被媒体打扰,这个行业的人有保持自我神秘感的习惯。
12月7日,在上海来福士广场的办公室里,这个眼睛灵活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一听到对冲基金几个字就开始吞吞吐吐。在他看来,由于大量热钱涌入中国炒作人民币升值,对冲基金在中国的形象多少已被媒体妖魔化。 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正使得到中国投资的对冲基金大量涌现。11月底,《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提及,戴红洲和他的戴盛投资管理公司(Dynasty Asset Management)今年推出的中国机会基金已经卖空了多只股票,包括马鞍山钢铁,中国铝业等等。对此,戴红洲向《全球财经观察》表示,卖空是为了对冲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我们基本上还是过来试试水,看看国内金融市场怎样进一步开放,我们有哪些投资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大量国际热钱正以各种方式加速涌入中国,期待人民币升值以套利。截至9月底的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1113亿美元,同比多增136亿美元。 事实上,对于习惯了快进快出的对冲基金而言,中国严格的外汇管制和不甚明朗的市场政策都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鉴于此,很多基金经理都表示,由于港币和人民币的高相关性,对冲基金更多在通过QFII和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市场(NDF)等待人民币升值,进入内地市场的更是极少一部分。 然而对冲基金就像蝴蝶效应里的那双翅膀,即使是极少一部分,也有可能通过做空机制和杠杆效应给中国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路径选择 “通过QFII,加上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直接投资,热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来。” 36岁的戴红洲是于2003年2月创办的上海戴盛投资管理公司是全球第一个以上海乃至中国为基地的对冲基金团队。这位曾经在美国金融界工作过10年的基金经理认为,自己最大优势是既懂中国市场又懂美国市场。目前,他正掌管着至少2亿美元的海外对冲基金。 然而,数额巨大的对冲基金进入中国,如果单纯只是为了炒作人民币,在严格的外汇管制体系下,不通过非正当渠道很难做到快进快出。对冲基金如果真的进入,在外管局统计的可疑热钱数目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做多还是做空?长线还是短线?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朱德淼指出,对冲基金并不关心短线长线,但通过股指期货或者远期交割,一定有做空行为,而且一定要有融资杠杆。 这一席话在戴红洲这里得到了印证。戴红洲强调,他因为看好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才回国创业,主要仍是以做多为主,长期持有的是中石油、长江实业、和黄这样在海外上市的股票。他认为,和A股市场相比,这些股票的价值被国外投资者低估。 实际上,尽管内地上市的A股市场严禁卖空,但香港上市的H股却可以合法卖空。像和黄、长江实业这样的公司在内地有很多投资,以之为代表的港股市场和内地因此建立了紧密联系,QFII成为对冲基金的首选路径。戴红洲表示,他选择投资一些红筹、国企,包括和黄这样在内地拥有很多地产的企业,人民币如果升值,他们的价格会相对于美元更高,“这是一个长期效益。未来有一个几年的重新缓慢估值的过程。”戴红洲说。 但朱德淼指出,QFII市场规模不大,流通性对于对冲基金来说并不好。显然,如果有机会直接进入内地,对于对冲基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上海银基担保公司投资银行部总监肖俊杰介绍,押赌人民币升值的对冲基金进入内地,比较常见的方法是以贸易项目的名义进入中国,再从事资本运作。 比如,其中一种手法是这样:对冲基金可以和跨国公司在内地的分支机构联系,先由跨国企业在内地的分支机构虚拟出一笔对外采购合同(这样的采购在外管局的账目上算作贸易项下的投资),对冲基金就可以把美元汇入中国。这样的资金不管流入多少,外管局都不得不照收不误并换成人民币。实际上,由于是假采购,海外可以任意拖延发货时间,直到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以后,等值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这时就可以借取消合同的名义退还货款,将人民币换成美元汇出,此时已经获得美元收益。 肖俊杰认为,截至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同比多增的136亿美元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抱着这个目的而来的对冲基金。类似这种未必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交易,加上直接投资和假合资等手段,表面上都是合法进入,给外管局和其他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增加了很大难度。 同时,由于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NDF)市场的存在,对冲基金并不是一比一进入中国。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对冲基金主要在NDF市场上炒作,事实进入中国的很少。然而,由于对冲基金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一些人民币远期交割的指数合约,因此资金相当于被放大了很多倍。这是一个存在于中国境外银行和客户间的市场,用美元结算用人民币交易的客户差价,但不真正发生交割。通过指数合约,假如有1亿能够进入内地,最后的效果可能通过杠杆原理,被放大10倍。 戴红洲承认,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和美元挂钩的人民币并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短期内存在很大差价”。因此,很多海外机构曾就进入中国内地炒作人民币升值的方法向他问询,“我们当然会向投资者推荐这样的投资机会。”但他同时否认自己会采取地下方式把基金导入,表示他一定是经过正常渠道进来。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封面系列文章: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