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02:22 华商报

  “指尖慈善”:不能只追求创意和趣味性

  刷屏的“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活动被疑造假,从而引发关注。25日晚间6时许,深圳市民政局官方微博账号再次发声:“深圳市民政局调查组约谈了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责令其立即停止‘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活动,并要求向我局提交募捐活动情况报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协议及所有公开发布的文件资料。相关调查将继续进行。”

  不能否认,用户只要输入自己的生日,便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为其捐赠一元钱,“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活动,还是很有创意的,时尚、有趣又有意义,然而,这个一上线就赚足眼球的公益项目,却被网友发现不对劲:“同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却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现,而且名字也不同,甚至信息还显示有贫困学生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非闰年的2月只有28天)”。可以预想,假如是你,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时,还能若无其事地捐出一元钱吗?

  按照平台的解释,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测试阶段,导致出现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的情况,并就此向公众道歉。随着深圳市民政局的介入,“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活动何以出现了这些疑窦,相信会有一个权威说法。

  平台在出现问题之后,紧急协调优化界面,并诚恳地向公众道歉,这是正确而积极的姿态,只是,平台在回应中把出错的原因归咎于测试阶段,却令人深感忧虑。假如这就是事实,也就是说,平台连基本的捐助对象信息都能大面积出错,那么,管理善款资金的能力和水平恐怕也同样值得怀疑。

  人们之所以愿意通过慈善机构献爱心,就是相信后者能够将善款转赠给最需要的人。应该说,信任,是慈善的基石;而信任的建立,有赖于慈善机构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性、专业性和透明性。反过来说,再周密的谋划和安排,有时候都不能保证没有一点疏漏,可是,任何一丝不规范、不专业、不透明之举,都难免会伤及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感。因为,每一分钱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公众当然不愿意把善款交给一个不能放心的慈善机构来打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尚在测试阶段的网络慈善募捐项目,是不应该急急忙忙推向公众的。

  再往大里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慈善捐赠,以网络化、趣味化、年轻化、小额化的方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在“指尖慈善”越来越火的现实里,追求创意和趣味性本身没有错,但慈善背后的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却不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