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9日17:39 羊城晚报

  最低工资调整步伐放缓 是务实选择

  □晏扬

  据报道,根据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人社部决定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时间,由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改为两至三年至少调整一次,且调整幅度原则上不超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5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给员工开多少工资,本不属于政府管制范围,但政府有必要给工资画一条底线,以保障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这就是最低工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最低工资标准也是一张“晴雨表”,它不仅体现着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且蕴含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企业责任与道德、劳动者权益与尊严、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宏大命题。最低工资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上调,被认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对于劳动者来说,当然是工资上调频率越快、幅度越大越好;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则刚好相反。而站在宏观政策的角度,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保护底层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如果最低工资标准过高或上调速度太快,则可能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只能以裁员应对之,导致失业率上升,对企业、劳动者以及经济发展都不利。所以,最低工资标准并非越高越好,也不是上调得越快越好,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

  回顾前几年各地最低工资上调情况,总体来说就是“快”。具体表现为:其一,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最低工资每两年调整一次即可,但大多数省份几乎一年上调一次。其二,根据人社部统计,过去五年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平均增幅达到13.1%,远高于经济增速,也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调最低工资不需要政府花钱,相当于“政府请客、企业埋单”。有些地方甚至把最低工资标准当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越高越有面子,越能彰显政绩。在此情况下,就有可能不切实际盲目上调,忽视了企业的承受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社部减缓最低工资的调整步伐,并要求调整幅度不高于平均工资增长幅度,是求真务实之举。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无力负担更高的人力成本。无论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是为了防止失业率上升,都有必要减缓最低工资的调整步伐,等一等处于困境中的企业。这是务实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

  其实,企业生存发展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没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劳动者工资增长就是无源之水,劳动者权益保护就是无本之木。尤其是,地方政府不能把上调最低工资当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顾实际盲目快速上调,到头来会让更多企业陷入困境,并可能导致更多劳动者丢掉饭碗。

  当然,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减缓最低工资调整步伐是不够的,还有赖于政府“放水养鱼”,通过减税清费让利予企业,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

责任编辑:王嘉源

相关阅读

股市进入充分释放风险的新阶段

经济和股市同时结束了之前依靠外力的“抵抗式反弹”(经济依靠强行加杠杆、股市依靠国家队,但都后患无穷)而进入了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经济和股市都会充分释放风险,承受短期之痛也自然不可避免。

造假在A股就没有断过

很多人现在都懒得造假,老板一高兴,说停牌吧。干嘛停,就说重组呗。股民一听,兴奋啊,开盘追进去。股票涨了几天,老板一看,韭菜进来的差不多了,马上再次下令停牌。过一阵看到大盘指数不错,开盘来了一句:不好意思,重组没搞成。

供给侧改革政府如何“有所为”

政府起作用的时候,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些事情不能干,不能直接组织融资,直接操办项目,不应该去指定技术路线。官员怎么能知道哪个技术好?不要说他们不知道,企业家其实也不知道。这都应由市场决定,由市场判断。

被削弱的全球金融防御体系

如果今天要爆发金融危机的话,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以往更严重。当然,由于各国央行会迅速使出一连串市场运作来对任何冲击做出反应。但在危机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可以用来防止通缩和实体经济崩溃的工具其实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在当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