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如果不是因为利益牵扯过深,实在难以解释这“爱恨交织”的奇葩景象。
最近,“深圳赛龙突死之谜”引发热议,赛龙创始人代小权指责共青城部分官员一系列行为导致赛龙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随后,共青城官方及当事官员出面反驳,指责赛龙从政府套取资金,称当地政府并没搞垮这个企业,而是一直在尽力挽救。
目前,代小权和共青城方面各执一词,真相一时难以捋清,许多疑问待解。
当初共青城招商引资,赛龙作为明星企业入驻。但在入驻短短几年时间之后,这家曾经鹤立鸡群的明星企业就沦落为需要地方政府“挽救”的企业。按照目前共青城方面的回应,他们的“挽救”是不遗余力的,甚至可以说呕心沥血。比如,涉事前官员詹政透露,当地政府不仅拿出了巨额资金为企业解困,维持其信用,甚至还曾经把代小权从要债的黑社会手中解救出来。
地方政府的这番苦心,让人想起同是在江西的另外一家曾经著名的科技企业,这就是江西新余的赛维。当年江西新余市为了引入光伏企业赛维,同样给企业大量政府借款用于投资,当光伏行业巨变,赛维陷入危机后,为了维护赛维这张“地方名片”,新余市政府不仅积极充当了救火队角色,而且还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可最终,扔进赛维的巨额资金都打了水漂。
可以说,从赛维到赛龙,面对自己辖内的明星企业,当地政府都曾尽心加以救助,这点毋庸置疑。地方政府关注辖内纳税大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似乎不需要多解释。问题的关键是,现实中我们看到,无论赛维还是赛龙,自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那一刻起,地方政府曾经帮扶投入的资金,就似乎像泥入大海,有去无回。所有“挽救”可以说都是徒劳的,如此非理性的“挽救”,越是“尽心”,就越是让人难以理解。
近年来,虽然各地都公开宣称淡化GDP的考核,但实际上,政绩考核的压力依旧,经济指标在许多地方的政绩考核中依然占比过高。而招商引资正是快速拉高经济指标的捷径。为此,一些官员饥不择食,盲目追捧“高大上”的新兴产业。尤其一些欠发达的内陆地区,既无区位优势也无产业基础,很难吸引新兴科技企业这样的优质投资。为了争夺优质资产入驻,这些地方的政府相关部门更有可能提供丰厚的税收、贷款等优惠条件,甚至可能承诺超过国家规定的招商引资条件,不计后果。
市场环境风云变幻莫测,原本以为引进的是一家光鲜亮丽、前景无限的高科技企业,结果好光景没过几年,很快陷入没落。但由于地方政府部门在招商时投入的资源太多,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他们便只好继续输血,越陷越深。有时候也不排除,为了挽回当初过于巨大的投入,最终干预到企业的管理经营,甚至插手股权,引发政商冲突。
具体到赛龙,到底是不是在招商之初就埋下了“恶因”,我们不得而知。现在共青城相关官员指责代小权“空手套白狼”。
但这种指责,实在没法解释一个矛盾之处:既然这是一家如此不堪的企业,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个人又为何要不惜一切去“挽救”呢?如果不是因为利益牵扯过深,实在难以解释这“爱恨交织”的奇葩景象。
这次赛龙事件,企业和地方可以说是“双输”。无论最终真相如何,这都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地方政府和企业想要“双赢”,要遵守法治,更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地方政府切忌介入过深,更不宜盲目招商引资,更应当把精力放在营造法治、公平的市场环境上。
□于平(媒体人)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