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8日12:03 新浪综合

  整顿培训机构,更需斩断利益链条

  来源:新快报

  日前,成都“学而思”9个教学点被教育部门整治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此前,广州教育部门也发布公告称,将对借“开放日”名义组织小升初随堂答题考试、秘密组织学生进行小升初摸查考试、委托机构组织小升初摸查考试、以学生参加培训机构测试排名作为小升初录取依据等涉嫌违规招生的行为进行核查。

  这一公告可谓是及时、鲜明地反映出管理部门应有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民众情绪的作用。众所周知,当前的中小学生教育辅导机构,竞争内核基本是以协助学生夺高分、获名次、得证书、入名校为经营宗旨。实力雄厚的机构,甚至通过考试招生,以此揽到好苗子,更能得到名校青睐。这种寄生于公立教育甚至左右了公立教育的商业行为,一直处于有人愿打有人愿挨的境地。

  按照规定,公立学校不能私自补课加课,不能增加学业负担。在低年级阶段,更是尽可能地释放学生自由空间,不用分数来给孩子排名次。然而,再好的政策精神,也始终抵不过现实的小升初和中考、高考门槛。为了进入名校,学生必须争夺资源和机会。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心里都清楚,哪怕琴棋书画的“素质教育”都要讲名次,更何况学科教育,不拼分数还能靠什么标准来选学生?既然目标是选拔,教育就得瞄准选拔,公立学校满足不了,只能找培训机构补足。

  在目前国内公立学校普遍大班教学的环境中,真正做到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少之又少,所以辅导机构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家长也乐意通过强化自己孩子某些特长,以求“出人头地”。就此而言,机构的补足作用是有效的,也是其区别于学校的市场本分。潜在的选拔制度下,机构“培优”形成了产业链,迎合了名校招人的掐尖需求。因此哪怕每年都被教育部门警示,却基本上难以改变。

  教育部门经常强调,组织摸查考试、对学生测试排名作为录取依据、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考试或培训班,均属于违规行为,欢迎公众监督。如果真的核查起来,很多机构和名校都可能牵涉其中。现实是,家长即机构的客户,本身就是自愿花了钱买教育,有谁会去举报呢?辅导的目的是补习还是帮学校选拔,谁能界定?至于机构充当的挑选人才、输送人才的角色,又有哪个学校会承认自己和机构的默契呢?

  正因为辅导机构对学生招生选拔发挥着强大的能量,甚至还参与制定了“游戏规则”,这就给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在应试教育未扭转、名校学位有限、升学选拔客观存在的当下,既要让优秀学生自由涌现,又要扼制辅导机构操纵行为,这就成了一大难题。升学考试曾经是最公平的单一手段,如今家长和学生却陷入无边无际的社会活动、竞赛、证书比拼中。比如以前推出一个奥数,就有无数的杯赛出来,为名校录取提供路径。整治机构只是治标,树欲静而风不止,公众只能寄望名校资源更多一些、建设更快一些、分布更全面一些。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