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金砖五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金砖银行总部设在中国上海,初始核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并由各创始成员国均摊。金砖银行也将成为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微博]、由美欧共同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和由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之外,全球第四家跨洲际、跨区域的投资发展银行。有分析认为,这是二战结束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大变化,标志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成为未来世界金融秩序治理的重要力量。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金融渐成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之关键,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谁拥有这种控制力,谁就拥有了国际市场上资源和商品的定价权。荷兰、英国、美国等当时大国的崛起,也无不依赖金融对经济的引领和加速作用。
诚然,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尤其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长期演变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格局。但随着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政治经济地位的显著上升,尤其是金砖五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五国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经济的约2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超过了50%,原有的秩序安排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尽管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充分暴露出当前世界金融体系的弊端,但在欧美日等国的阻挠下,新兴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并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究其原因,美欧日等国(尤其是美国)主导的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都是以不影响其既有利益格局为前提的。而且,在其主导下推出的新改革规则反而很可能成为新兴经济体未来快速赶超的羁绊。
金砖银行的诞生,意味着金砖五国决心另辟蹊径,绕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从而打破发达经济体的话语权垄断。一方面可以直接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和援助,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金砖五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有利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而对于中国来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金砖五国中体量最大的国家,积极参与筹建金砖银行并成功使金砖银行总部落户上海,不仅将为中国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更将带来一种长远的战略利益。
数年前,央视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在掀起收视狂潮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崛起”雄心。而“金融崛起”,正是中国崛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只有金融的竞争力与经济大国的地位相匹配,中国才能崛起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尽管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世界最大的能源、资源需求国,而且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而言,中国已然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大国,但大并非意味着一定就强,中国依然没有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金融竞争力还远远不能与经济大国的地位相匹配。
正是在此背景下,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开始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多个领域都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一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完善人民币的流通、支付等功能,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推动人民币最终成为储备货币;二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路正在不断加速,将成为除香港以外中国的第二个国际金融中心;三是中国已经培育了以工、农、中、建为代表的一批金融企业航母,无论是资本、盈利还是市值,都堪与国际一流先进银行比肩,而且正在加速在海外业务上发力;四是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金砖国家等多边金融合作机制,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机制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不断发声。这些都表明,中国为提高金融实力而不断努力。
但不无遗憾的是,受制于欧美日等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一直牢牢把持着国际金融合作的顶层设计、议题设定、标准制定等各方面的话语权,中国金融崛起仍缺失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在国际金融组织中拥有与自己经济金融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
尽管不易,但惟有积极参与,而非置身事外,方能维护自身的权益。从酝酿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到筹建金砖银行,再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想,以及今年6月宣布与俄罗斯共建信用评级机构,无不都是中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打破发达经济体话语权垄断的重要尝试。
从这个层面看,金砖银行的“出炉”对于中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堪称中国“金融崛起”之路中迈出的关键性步伐。
芮晓恒(财经撰稿人,常驻首尔金融业人士)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