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实习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全国“两会”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城镇化的融资问题也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微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贷款以及土地流转等都给银行提供了一定的信贷机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 ‘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
此前有专家称,我国每年“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约为15%,从2006年~2011年总计投入4.3万亿元,到2012年的年度投资计划已经超过1.1万亿元。对于这么大的资金需求量,如果仅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在今年“两会”中也有委员提出“城镇化要靠市场化推进”。
一位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非常大,为银行提供了一定的机会。银行一方面业务是吸收存款,壮大资金实力;另一方面,现金还得出去。农村储蓄率高,养老机制、教育体制、住房体制都还不健全,所以农民花钱比较少,大多选择存款,如果银行能够把储蓄释放出来,回归农村,提高资金利用率,会给银行带去良性循环。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内地城镇化融资问题可借鉴国际上的金融工具,比如资产证券化、市政债等,并认为可考虑银行贷款。
上述信用社工作人员表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银行有一些机会,但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法律政策不配套。银行发放贷款,对方需要提供抵押物、担保,但是农村抵押和担保方面特别是抵押物和法律又不适应。《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设定抵押。因此农村在贷款中抵押物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新农村建设贷款成本高、利润低也可能成为银行望而止步的一个原因。
郭田勇认为,银行想要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利,控制好风险,就要进行产品研究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