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7日06:40 国际金融报

  架构调整不是金融监管改革的全部(国金观察)

  《 国际金融报 》

  黄小鹏

  上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的新闻成为热点。由于金融会议五年一开且过往每次都作出过重大的政策安排,所以它备受关注。2012年会议以来,中国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产生了很多潜在风险,特别是跨市场的风险;二是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脱节,市场自我服务问题突出;三是由于过度运用金融杠杆以及监管协调滞后,局部市场如股市曾爆发过较大风险事件。所以,监管协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监管架构改革抱了一定的希望。但是,要对“一行三会”监管架构进行大调整,涉及到权力重新分配,难度很大,目前市场对此期望也不太高,在增量领域设立一些跨部门机构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人们谈加强监管,谈监管协调,谈架构改革,主要是服从于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目标。引起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监管是防风险的重要手段,但也要看到靠它无法独力撑天。假如某一天真的爆发了系统性风险,一定不全是监管没做好,如果一直不爆发风险,也并不意味着监管已做得很好。也就是说,不能把风险与监管之间简单对应起来,一定要跳出监管来看整个风险。

  关于金融监管,有几点值得思考:第一,金融风险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比与监管的关系更紧密。从历史看,货币过度宽松和监管松懈往往是危机的前奏,但货币宽松通常是主要因素,监管则多是伴生的或附带的因素。金融乱象产生的根源,诚然与监管不力脱不了关系,但其根源主要还是来自过度的货币宽松。过度宽松提供廉价资金并引发通货膨胀,是刺激投机和违法违规的原动力,也是整个经济陷入赌博化迷狂的根源。

  从各国情况看,监管有分业的也有大一统的,从防风险角度看,没有哪种模式绝对更有优势。就防风险而言,监管架构是次要的,货币政策才是主要的,过度关注监管架构是本末倒置。

  第二,处理好金融创新、实体部门改革和金融风险的关系。经济增长应该依赖更深入的市场化改革,寄望金融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是偷懒的做法,其结果是营造泡沫,酝酿风险。金融方面从盲目地放,再到过猛地收,一放一收必然会造成巨大损失,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第三,改进监管的程序问题。不论何种监管架构,监管程序都是最重要的。监管部门拥有制定行政规则的重大权力,且规则变动频繁,这是中国特色,加上监管执法过多的相机行事,其结果是市场透明度低,既破坏市场效率,又影响市场稳定。这一问题在保险股东构成、保险资金运用、股市敌意收购等事件上都有充分体现。好的监管应该是规则制定权小,监管执法弹性小,过于灵活弹性过大的监管并不是好事。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