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0日09:41 新浪综合

  聚焦中国 | 梁红:为何农业供给侧改革可能会压低中国CPI?

  来源:中金点睛公众号

  为何农业供给侧改革可能会压低中国CPI?

  2017年2月CPI同比增速仅为0.8%,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1.7%;另一方面,PPI却走出本轮新高,升至7.8%。值得注意的是,CPI走低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同比下跌4.3%,而非食品价格则录得同比上涨2.2%。食品价格走低背后的原因何在?这种趋势又会持续多久?

  我们的此篇研究报告主要分析农业供给侧改革(特别是玉米去库存政策)对2017-2018年CPI的影响,结论如下:

  由于国内粮价多年来持续高于国际价格,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市场定价机制可能会导致食品价格(及CPI)下跌。与之相反,去年以来的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减少了政府对低效率企业的扶持,提高了中国的PPI,进而推动全球制造业价格上涨。

  自2016年3月以来,即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取消后,国内玉米价格已下跌了20.6%;今年1-2月均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21.3%。从需求结构来看,中国的玉米有近70%是饲料用粮,因此玉米价格下跌也对猪肉和其他禽肉价格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目前来看,国内玉米价格与进口玉米到岸价(含运费)已十分接近。尽管我们测算出2017年中国的玉米可能出现小幅的产出缺口,但考虑到目前有大量玉米库存需要消化,而且政府将逐步向市场释放这些库存,我们预计今年余下时间内食品价格仍将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自2016年12月以来,非食品CPI通胀已经上升至2%以上,且内需强劲可能支撑非食品价格继续走高。此外,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基数效应也将于今年3季度后明显减弱。

  因此,如果石油价格保持在50-60美元每桶,且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维持区位震荡走势,我们预计中国的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将于2018年1季度左右开始转正,使得2018年下半年CPI可能升至接近3%或更高的水平。

  货币政策将如何取舍?

  2017年农业和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这意味着未来2-3个季度内,CPI可能相对较低,PPI将保持高位,而PPI-CPI剪刀差还将继续扩大,同时,房价上涨的压力挥之不去。面临这种局面,货币政策将如何取舍?

  我们认为央行将会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继续退出宽松,但考虑到经济复苏仍处于早期阶段,以及金融业去杠杆下的潜在风险,政策调整可能会相当的谨慎和温和。我们预计今年央行将进一步上调7天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至2.65%,并继续对商业银行信贷进行窗口指导,但不大可能调整基准贷款和存款利率。但是,明年食品价格下跌的基数效应减弱后,货币政策可能会加快收紧,以将CPI通胀保持在3%以下。

责任编辑:李彦丽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