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首席观察)陆挺谈金融改革:汇率要动 刚性要解 利率要稳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市场是配置一国资源的中枢。金融改革也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价格是汇率和利率,金融改革的核心是汇率和利率的改革。
回顾2013年,中国金融体系出现三个主要情况:一,利率改革正在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自下而上地进行,利率水平攀升。二,公司债和信托贷款等非银行融资存在隐形刚性兑付现象,客观上抬高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国债利率等无风险利率。三,因为自下而上的利率市场化以及如信托等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原有以控制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银行贷款额度为主的货币政策失效,银行间市场利率尚未成为新的基准利率,波动较大。
解决上述问题是当前金改的关键,需要通盘的考虑和谨慎的规划。这些问题并不特殊,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化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结合本国实情的基础上来借鉴他国的金融深化历程,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汇改优先,谨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二是在确保防范系统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有序解决刚性兑付问题,让债市和信托业回归理性;三是在加强银行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央行应该维持银行间短期市场利率Shibor的基本稳定,逐步引导Shibor成为新的政策利率。通俗地讲,就是汇率要动,刚性要解,短期利率要稳。
汇改优先,因为改革汇率制度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汇改的核心是切实提高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应该迈开坚实的步子向这个方向努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中合理均衡的价格水平是变动的而非一成不变的,人民币汇率也不例外,所以我理解的“基本稳定”就是由市场中基本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决定的动态稳定。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客观上造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浮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单边升值预期,对市场的承受能力进行了测试,释放了汇改的积极信号,可以看成是为启动下一步更重要的汇改做准备。
汇改的核心不仅仅是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幅,更重要的是放弃盯准美元的守旧思路,改为盯准一篮子货币,并适当制定较为宽裕的相对一篮子货币的波动空间。
打破刚性兑付对中国非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意义重大。金融的本质是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从而有效配置资源,而风险的价格就体现在利率之中。一个正常的经济体必然有盈利有亏损,有成功有失败,必然有破产和违约。一个成熟现代的金融市场也必然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中国目前信用债券的存量已经达到8.5万亿,集合信托也达到2.7万亿,在中国融资体系中已经举足轻重。就像银行应该允许出现一定的坏账率,非银行信贷也要允许出现违约现象。、
最后的一环,或许是最难的一环是利率市场化。过去三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高速发展,目前存量已经超过十万亿;货币市场基金自去年中期和互联网结合后极速增长,目前存量已经超过一万亿;同时信托和信用债券等非银行信贷快速发展。如此高速发展的利率市场化和信贷市场化远远超出了监管者的预期。由于银行表外信贷的快速发展等问题,部分银行滥用银行间市场,使得央行对银行间流动性需求无法有效检测和控制,最后导致曾出现所谓“钱荒”。
央行同时应该参照他国经验,积极研究改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对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和统计指标进行系统的梳理,寻找新的基准。同时其他监管机构应该尽快推出更为完善的审慎监管措施,防止一些金融机构以系统安全为代价追求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