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3月1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会上对百万亿货币供应引发的通胀担忧进行回应称,我国M2占GDP比重并非全球最高,而且占比高也不一定引发通胀,M2的总量和“堰塞湖”不是一回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微博]认为,M2占GDP比高是我国实体和虚拟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M2总量高必然会加大堰塞湖爆发风险。
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99.86万亿元,直逼百万亿大关。周小川介绍称,中国的储蓄率在全球来讲相对比较高,因此,我国M2的比重是高的。M2的总量和“堰塞湖”不是一回事。对此观点,孙立坚认为,M2高一定加大通胀风险。如果经济增长和实际购买力不符,人们对国家货币控制能力信心不足,通胀预期加大,那么大量金融资本就会进入稀缺性资源,囤积炒作大宗商品、房地产,甚至是消费品,进而造成更大的通胀风险。
m2/GDP持高不下说明什么?孙立坚认为在中国,它反映出货币周转速度偏低,金融为经济服务的能力低下(即实体经济“钱荒”、虚拟经济“钱多”)的问题。未来投资只能依靠新增货币,但资产泡沫、通胀风险加剧。在日本,它反映出经济不确定性所造成预防性储蓄膨胀、金融资源闲置的问题,所以通缩加剧。这两种状态都是不好的,都很危险。
我国能不能控制M2的增长率?孙立坚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在虚拟和实体经济的结构失衡的情况下,资金很难进入实体经济。而拉动新一轮增长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货币支持,因此会逼着央行引发货币。同时,全球超量化宽松环境下,我国外汇占款增加,M2被动增加。这将进一步增加M2总量,加大通胀风险。
孙立坚建议国家必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让市场来创造GDP,而不是由政府来创造。要通过全面减税来扶持企业发展,通过扩大就业改变产生购买力的方式,通过重视知识创造差异化产品把高端消费群体留在国内,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隐患。(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