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城镇化不是经济增长充分条件 需警惕病态陷阱

2013年01月21日 13:37  证券市场周刊 微博

  本刊记者 廖宗魁

  城镇化并不必然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它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如果忽略了三农、公平和过分的城市集中等问题,还很可能陷入“病态城镇化”的陷阱。

  过去30年,改革开放、人口红利和全球化带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这些因素产生的增长动力已经在大幅减弱。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之际,城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城镇化的提高一般都伴随着经济的较好增长。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在50%左右,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美国的城镇化率高达80%以上。但这不意味着,进一步的城镇化必然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城镇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非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没有增长的城镇化,如果中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三农问题、公平问题和过分的城市集中问题,就可能出现“病态的城镇化”(PathologicalUrbanization)。

  城镇化不是充分条件

  美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的增长会更快。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城镇化率达到60%以前,美国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几乎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一致;在那之后,美国的人均收入增长要远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

  如今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没有达到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水平,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大大低于美国,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或者说还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但是,差距的巨大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一定能弥补差距。人均收入和城镇化率比中国低的国家也有很多,难道它们的后发优势更大?差距更多的时候更容易演变成彻底的落后和被边缘化。

  后发优势要真正转变成优势是有条件的,如果落后的国家能够成功地复制先进国家的技术、制度和模式,则确实可能把差距转化为后发优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的关键因素变得越来越难以复制,比如美国的制度优势又岂是哪个国家能否都复制来的呢?

  美国城镇化的经验无疑是成功的。但失败的城镇化国家也不少,城镇化并不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充分条件。比如巴西的城镇化率就一直在提高,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达到60%左右,如今已经达到80%以上,但巴西的人均GDP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处在停滞阶段。可见,巴西过去30年的进一步城镇化并没有带来人均收入的提升。中国在吸取美国成功的城镇化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出现类似于巴西那样的失败城镇化。

  世界银行[微博]在研究了109个国家从1960年至2003年间的城镇化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指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都要快于城镇化的增长,但仍有25个国家(很多都是非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化的增长,这被称之为“病态的城镇化”。

  城镇化方面的著名专家VernonHenderson2003年在文章“TheUrbanizationProcessandEconomicGrowth:TheSo-WhatQuestion”中得出结论,城镇化本身对生产率的增长并没有很强的影响。

  也就是说,虽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有密切的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晰的。在很多情况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那就更谈不上一定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了。

  Henderson指出,城市集中度对生产率的提高要更大,在生产率增长最大化的前提下,存在一个最优的城市化集中度。而最优的城市集中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过高或者过低的城市集中度都会对生产率的增长形成抑制。

  中国的城镇化到底是以“大城市优先”,还是以“中小城市优先”,并不能一刀切一概而论。因为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其各自适应的最优城市集中度水平会不同,这需要我们做出更加差异化的城镇化战略。

  忽略三农的“病态城镇化”

  世界银行在总结一些国家出现“病态城镇化”时指出,“政府政策常常试图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和速度,这些政策往往容易使资源从农村向集中在城市的现代经济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城市工人能够获得食品和住房补贴,以及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而农村人口却遭受廉价农产品的打击,且缺少政府的支持。这些错配成为一些非洲国家出现‘病态城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本刊2012年第45期的文章《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解决三农问题》中指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只有这样,城镇化发展才具有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陈锡文认为,“并不是城镇化水平高了,经济就会得到发展,社会就会保持稳定和谐。好走的路先走了,未来要走或不得不走的路异常艰难。只有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经济社会才能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的增长率会明显低于其他部门,但这不意味着农业应该被忽视。更好的农业增长表现对其他领域的发展具有更好的支持作用,农村生产率的提高将能够给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过去几十年处于高增长阶段的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增长也都不错。

  许多非洲国家之所以出现“病态的城镇化”,主要就是由于,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甚至用农村的资源来补贴和支持城镇化。这种人为的扭曲农村和城市的资源错配,是更值得我们警惕的。

  城镇化重在公平

  过去30年中国的城镇化通过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了城镇化的“效率”作用,但也遗留下了“公平”的问题。

  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以低廉的劳动成本支持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却很大程度上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权利。目前只有不到3%的农民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不到1%的农民工在城镇中拥有自己的住房。农民工在城市缴纳社会保障的统计数据也不乐观,医疗保险缴纳比率约为49%,工伤保险的缴纳比率则只有27%。

  一些过度城镇化国家的教训表明,忽略了公平问题,城镇化造就的是平民窟,是犯罪率的提高,是社会的不稳定,反而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迈进城镇化门槛的国家,也是迄今为止,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19世纪的英国却遭受了城镇化的许多顽疾,比如住房短缺、拥挤,贫困问题突出,坏境恶化严重,犯罪率上升。

  当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失业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据亨利·梅休的调查,在工业化时期的英国,仅有1/3工人能充分就业。据统计,1887年伦敦东区中心地区有44%的居民处在贫困线下,北伦敦中心区43%和南伦敦中心区47%的居民处在贫困线下。

  以牺牲农民工的福利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公平”问题。住房、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公平问题都将考验着未来政府的财政。如果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政府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大。

  公平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个资源、财富和收入的转移与再分配问题,中短期内在总量上并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当然,从长期来看,公平问题的解决可能确实有利于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美方涉钓鱼岛言论罔顾事实不分是非
  • 体育英超切尔西2-1阿森纳 曼联1-1平热刺
  • 娱乐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过世 作品集
  • 财经铁路职工晒出工资单:计划十年收入翻番
  • 科技iPhone 5一月内掉价20%:水货跌至4300
  • 博客安倍为何突然要给习近平写亲笔信
  • 读书中国历届领导人都在哪儿过年(图)
  • 教育留学中介市场乱象调查:作假成潜规则?
  • 育儿2名男子体验分娩难以忍痛终放弃(组图)
  • 张卫星:送给李大霄的一颗大钻石
  • 朱平:中国股市还远没有到达尽头
  • 曹凤岐:打破金融垄断 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 马宇:国有企业改革路线图与时间表
  • 罗天昊:为什么深圳仍然是一面大旗
  • 叶檀:个人境外直投是人民币大考
  • 李伟民:抢票软件与公平无关
  • 倪金节:中国经济三大新趋势
  • 郑风田:菜价上涨10问
  • 张化桥:中国企业的并购和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