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喝可乐长大的26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 18:20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中国企业家》记者孙欣以一名普通消费者的体验,讲述这种美式饮料,如何不间断地刺激一代代中国人的舌蕾

  文 | 本刊记者 孙欣

  1982年,我出生在南方一个普通家庭。小孩子们大多爱在夏天买一种5角钱左右的桔子味瓶装汽水。从我上小学开始(大概1988年前后吧),小店里突然多了一种黑糊糊、一打开就会咕哩咕噜冒泡的饮料,玻璃瓶上还画着弯弯曲曲的红色波纹。“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不仅有点可笑,还有些饶舌。身边第一次有个商品鲜明地宣扬“快乐”,这真叫人吃惊。

  后来我才知道,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早在1979年1月2日,即中美恢复建交的第二天就进入了中国。比我出生还早3年呢。只不过是七八年后,它才真正在我的家乡流行起来。

  那时,大多数年轻人在喝了第一口之后,就被这个能被气呛到鼻尖的饮料迷住了——价钱是贵了一倍,但桔子水可没这么酷。小孩子常常一出门就缠着家人要买这种一元多钱的瓶装可口可乐。没多久,我们就在小商店和超市里看到了可口可乐的易拉罐和大塑料瓶。于是我们撺掇着父母从超市一箱箱地拎回来。

  很快,我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另两种好喝的饮料——雪碧和芬达。“你喜欢可乐还是雪碧?”这几乎成了当时小朋友们的社交词句,就像大人常说的“你吃了吗?”还记得每次周末去外公家,外公总会笑眯眯地从冰箱里拿出一大瓶可口可乐和一大瓶雪碧,我和表弟像蚂蚁一样,迫不及待地搬回房间里,生怕大人们再收回去。

  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是那个被传诵一时的小案例——雪碧的起名和广告。那是1998年的事了。“晶晶亮、透心凉——雪碧”,几乎没有比这更让人凉爽的广告语了。

  “晶晶亮,偷新娘”,在路边、楼道间,无聊的小男孩们常常扯着嗓子喊,生怕这个世界听不到他那点歪门邪道的小“创意”。“偷新娘”的确拉近了雪碧和孩子的距离,我不禁猜测前两年娃哈哈推出“爽歪歪”时的心机——难道他们也想通过富于联想的词让孩子们内心躁动?

  不过,自从我上了四年级后,对可口可乐的忠诚便被一个同样来自美国的“挑战者”百事可乐打破了。

  我和几个小伙伴都觉得它的口味没有可口可乐那么冲,且更偏甜,尤其在我们爱吃的肯德基里,卖的是百事可乐。随着百事鼎力支持的流行音乐的疯狂兴起和百事球星卡的风靡,更多人汇入蓝色海洋。一个推翻、叛逆的年代已经拉开序幕,人们更喜欢寓意“流行、时尚”的新事物,大家似乎都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

  相反,当时可口可乐的广告仍在突出家庭共分享的欢乐主题。当大人们辛辛苦苦抱回来一瓶可口可乐,有些孩子会噘着嘴嚷“我要的是百事可乐”。其中也包括我的表弟。他们以新一代自居,内心里与代表传统的可口可乐产生了某种隐晦的距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此篇为精编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