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涨价社会学是另一回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04:56 财经时报

  “涨价经济学”是一回事,“涨价社会学”是另一回事

  猪肉涨价、方便面涨价、快餐涨价……涨价的原因何在,怎样应对才算得法,政府该怎样作为,行业协会怎样发声,都有人在关注,也都有人在议论,但我看到了有趣的现象:关于涨价的议论大多是无关痛痒的声音。

  涨价的趋势与行动是如此凶猛,但我几乎没有从媒体上看到普通人和低收入人群的声音。当菜价从1元涨到2元的时候,一个收入5千元的人与一个收入1千元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现在,收入1千元的人已经说不出话来,而收入5千元的人的意见则在处处奔涌。

  也许,这样可以使得舆论面对涨价时显出更多的理性,但这种理性却对价格敏感人群进行了某种定向消声。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人,当然是会有情绪反应的,一个月吃两斤肉还是一斤肉,甚至还能不能吃得上肉,这很现实,因此他们不会如肉价上涨一倍也无改于吃肉数量的人那么冷静。

  所以,当我看到媒体上只见到冷静的声音,而没见到任何情绪的反应时,我并不以为这是什么可喜的建设性和理性。价格涨了,消声机制却过滤掉了利益高度相关人群的感受,从而使人无法感知社会的真实。

  当然,社会存在着某种代言机制,大多数能够发出声音的人,仍然会尽量地体察庶众生存的处境。但是,这种体察毕竟不同于切肤的感受,它使得媒体上只有头头是道的分析,没有生存境况的真实描述和记录,这使得涨价所引起的真实的社会反应被掩盖了,一个波及很多人生存的经济变化过程于是显得波澜不惊。

  回想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经有过的涨价风潮,那时的媒体反应不是现在这样的,在媒体上说话的人们都在诉说着涨价带来的生活问题。当然,现在毕竟又发展了很多年了,人们的“抗涨价力”应该也上升了许多,然而更加重要的,也许是“脑体倒挂”局面的已经改变。脑体现在已经正挂了,能够说话的人已经对生活物品的价格不再敏感,从而也就没有了诉说和情绪反应,也不再有强烈的呼吁和悲鸣。如果今天那些能够说话的人仍然没有获得足够的收入,从而得以脱离被生活物品价格困扰的处境,那么肉价、菜价的变化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震动呢?

  住房、医疗、教育价格也在上涨,但为什么会有巨大的情绪性反应?其中部分原因就在于即使收入相对丰厚的人们也变成了敏感群体,使得“理性”不那么容易保持。当然,“理性”的声音仍然是存在的,例如,

房地产商对
房价
理性,学校知识分子对学费理性,医生对医疗价格也很理性。

  我并不反感“理性”,但我反感对“情绪”的定向排斥。理性并不比情感高贵,事不关己或得利者的理性更是如此。“涨价的经济学”是一回事,“涨价的社会学”是另一回事。

  跟帖

  普通人的声音消失在涨价议论中,不过是普通人被话语体制忽略甚至排除的一个例子。我们已经熟悉了理性、专家、专业性、知识分子、权威、精英等话语,这些东西已经构成了一种决定性的等级和权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