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香港中环 多文化元素反应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 16:23 财经时报
王勇 这里有着独特而又最丰富的城市表层。无论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建筑文化移植,还是当地的土生民居,以及开埠以来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以历届港督命名的街道,东西融合,新旧交织,已成为独具一格的香港风土 对于旅游观光客而言,中环是个名店云集的购物区,其中的一些商厦已跻身世界最昂贵商厦之列,当然这里满布着历史遗迹及摩天大厦,那些看似数之不尽的新旧建筑、形形色色的餐饮食肆以及夜生活的聚集区,自然也是到此一游的重要理由。但中环对于香港本地人的意义,则远远不止于此。中区一直被誉为香港的中枢,它是香港中心区的中心,在这里生活与工作,早已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而让香港能够成为亚洲商业金融中心,中环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中环这一特定的城市场所,各种政治势力、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社会组织、个人欲望在这里交织,在这里相互作用,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多文化元素反应堆”。历史长河中一个半世纪瞬间的“东西方、多国籍文化元素”的聚变、裂变反应,产生了中环演变的“社会能量”。 这里有着独特而又最丰富的城市表层。无论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建筑文化移植,还是当地的土生民居,以及开埠以来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以历届港督命名的街道,东西融合,新旧交织,已成为独具一格的“香港风土”。在中环,你可以清晰地领略到香港独特的文化品质。 皇后像广场 从地图上看,中环的中心点应该算是皇后像广场(Statue Square)。尽管称作广场,其实它的面积并不大,只是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中小小的一块空地而已。平日的中午,这里是周边写字楼的白领们饭后小憩的地方,不过其知名度却是与面积成绝对的反比。 皇后像广场是以一尊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而铸造的铜像命名的,女王铜像本来是放在此广场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香港被日军攻陷,日军把维多利亚女王铜像和汇丰银行前的两只铜狮子一起运往日本,准备熔化了改铸成子弹。幸好未及熔化,二战已经结束。战后女王铜像被运回香港,改放在维多利亚公园里。所以现在的皇后像广场并没有女王雕像。 皇后像广场没有皇后,就像上海的城隍庙“破四旧”那会儿,也不再供奉城隍老爷一样,本也无可厚非,只是这块被搬走了皇后雕像的宝地为对面的汇丰银行看中,大银行就是大手笔,摆放了一座服役于汇丰银行长达32年之久的Thomas Jackson(昃臣爵士)的雕像。雕像座上铭刻着:“1870-1902年间出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司理,运筹谋划,建树良多,谨造此像,以垂永记。”他们永久纪念一番自是无妨,只是不少慕名到此的游客都会一头雾水,何时女王变成了男爵? 周边有两处景点可以参观,广场上一幢建于1912年的圆顶建筑便是今天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院(原高等法院),这座早期建筑与近三十年来拔地而起的大批摩天楼形成强烈对比。建筑家张在元认为:以高等法院和皇后像广场为中心的中环城市空间延续至今,它说明,城市空间的延续性意味着建筑在城市区域内,与城市区域空间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建筑冲突、协调、连接及非间断情形。 离开广场不远处还建有纪念在两次大战中不幸战亡者的和平纪念碑。这里也曾经是殖民时期历届港督换岗,宣誓就职的场所。 香港大会堂 离皇后像广场不过四五百米就是香港大会堂,这是香港第一所为市民而建的多元化文化娱乐中心,自1962年三月开幕以来,已有超过一万个本港及海外艺术团体在大会堂献艺;这实在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许多里程碑式的文化艺术活动,都载入香港大会堂的史册:1973年的第一届香港艺术节,1963年的第一届亚洲艺术节,1977年的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以及1982年的第一届国际综艺合家欢等均在大会堂隆重揭幕。现在,纵使香港各区都设有自己的文娱中心,但在香港市民心中,香港大会堂依然很有地位。2005年,香港大会堂接待观众近30万人次。 当然香港人去大会堂不全是为了观赏音乐会、话剧一类的表演,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去结婚!这儿有个“大会堂婚姻登记处”,在农历的良辰吉日,很多新婚夫妇身着婚纱礼服,排队公证结婚。如今的结婚大多如走秀一般,无论内地、香港都不例外。 那个场面十分壮观,每一对新人走出登记处时,久候在门外的亲友便拉响礼炮,撒出鲜花瓣,几十对新人往往跟上数千位亲友,把大会堂的纪念花园塞得满满的,那规模丝毫不输于上海的玫瑰婚典。 香港人去大会堂的第三个原因是这里曾是最重要的公共图书馆,尽管时至今日,正式的中央图书馆已建成于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对面,但是要找一些比较特别的书本及文献,还是要来这里。 亲切的“叮叮” 由于中环是香港的重要商业区域,所以交通的种类较多,除了有地铁和巴士外,还有价钱便宜但车速缓慢的电车。赶着上班的人乘搭电车可能会令他们迟到,但对游客来说,这可是一种收费便宜的观光车。 在如此现代的都市,保留如此古老的交通工具,这种形态上以及生活节奏上的极大反差,常给人一种时空错位的恍惚。坐在电车上游走,中环不同时期的城市形象,香港百年间连续性的“城市象征及缩影”仿佛都浓缩于此。或许港人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游客而言,则不可不算一份惊喜了。 1984年,电车公司做了一次民众意愿大调查,用于决定电车的命运,结果大部分市民倾向保留电车,有不少市民觉得其价廉物美,但更多的是一份怀旧情结,直至今日,许多香港人都习惯称呼电车为“叮叮”。在欧洲,不少城市也有着有轨电车,但大多数都是为了保护环境而新建或改建的新式电车,而香港从保留城市文化角度出发保留了传统的有轨电车,确实是别有一番心思。 香港的有轨电车,从1904年开始就投入运营,当时只有从英国运来的26辆单层车,到今天则拥有163辆双层电车(其中包括两辆古董观光车),百年间五次改型,被誉为世界上仍在服务中的最大双层电车车队,每日平均接载24万人次的乘客。在港岛上有六条主要线路,全长30公里,大致与地铁的线路相通,但是平均每250米就有一个车站,则比地铁来得更加方便。票价是超低的,成人2元,老人孩子只收1元,这种细致的人文关怀,无论对于居民还是游客,都十分受用。 天星小轮与半山的自动电梯 香港大会堂的旁边就是著名的天星码头,有码头自然要停船,大船停不下,只好停小船,所以我立刻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天星小轮”。天星小轮在香港要算是“活化石”级别的交通工具了,它在1888年开始运行于港岛与九龙之间,后来被九龙仓公司收购后正式改名为天星小轮有限公司,起名缘由是因为渡船的船名大都含有“星”字,例如“晨星”与“夜星”,而日后新添置的轮渡船,也都有“星”字,例如最新加入船队的两艘较大渡船,就取名“世星”与“金星”。 尽管地铁与隧道都早已开通,但本地人还是很愿意使用天星小轮过海,因为不仅便宜,更是快捷,对于游客过海而言,更是首选,不仅有机会乘坐古董船,领略维多利亚湾的风景,而且两边码头的所选地址也十分“黄金”,港岛的码头坐落在中环,而九龙的码头则在尖沙嘴最大的购物中心“海洋城”及香港文化中心的正中,都是旅游必到之处。 除了天星小轮,传说中还有一个一条中环到半山的行人自动电梯应该去感受一下。记得当年上海的某些人行天桥,装上了自动电梯,不少外地游客觉得新鲜,还特意去乘坐一番,今天我的心态也有所类似吧。 沿着士丹利街或威灵顿街西行不远,就会到达一条行人电梯。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公共行人电动扶梯,由多条室外行人电梯组成,延绵800米,从皇后大道中的中环街市开始,一直伸延到半山区的干德道。耗资2亿港元,历时两年零八个月建成,于1993年10月投入使用。建造它的初衷是为了住在半山上的居民出行方便,步行上山不需再辛苦地向上爬坡,只需乘20分钟电动扶梯就可到半山终点。这多少有些夸张,但也有人理解为半山区是高级住宅区,是身份的象征。住在这里的人非富则贵。 由于地形关系,不可能修双向扶梯,故当局规定,从早上6点开始扶梯向下行至10点,上午10点后则改为上行,实行潮水式运作,服务至晚上10时止。最有意思的是10点之前,就有很多上山居民与游客在排队等候,如果有一天你听说,在香港乘电梯都要排长队,千万不要以为有人在“忽悠”你,因为那里就是香港,一个无奇不有的世界。 购物娱乐在中环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在罗大佑这首像饶口令一样的歌词里,许多人知道了香港有条著名的皇后大道中。如果想感受香港的都市感觉,或者是香港上班一族的紧张气氛,就非要到皇后大道中不可。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商店和食肆、在不同的大街小巷里营业。 置地广场、马莎百货、太子大厦等都是世界名牌的聚集地,还有不少单独门面的旗舰专卖店。而相距不远的利源东、西街,与这些大商家们形成了强烈对比。利源东、西街是小型露天市场,就好像铜锣湾的渣甸坊或比较大型的旺角女人街,都售卖一些比较平价及生活化的货品,论购物环境,还赶不上上海早期的华亭路。 荷里活道是香港著名的古董街,街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古董店。这里吸引着大批外国游客,仔细辨别之下,发现真假古董俱有,也许老外并不讲究这些,只要形状风格满意,背回去放着做纪念品也就是了。但是如果想收集些好东西,不是此中高手还是不要轻易光顾。 但凡是生活节奏超快的地方,人们所受的压力也就越大。你在中环会发现上班族们脚步的频率或许都比其他地方来得要快。上班所受压力越大,下班需要放松的要求自然更为强烈,于是,像兰桂坊这样的地方应运而生也就有其必然性了。在皇后大道中转上德己立街,就可到达享负盛名的兰桂坊。兰桂坊一带有很多酒吧餐厅,这是众多外籍及中产人士在下班后消遣的好地方。逢星期五、六人最多,找个座位不容易,有时甚至整条街都站满了拿着酒杯的客人,而且愈夜愈热闹,人们通宵达旦,不醉不归! 如果说,兰桂坊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夜生活场所,那么离开兰桂坊不算太远,还有一处算是本港人自己的乐园——SoHo区,这其实是香港人对于这个区域的一个简称,因为它处于South of Hollywood Road(即荷里活道以南的地区),也有不少人直接用广东话将其称为“苏豪”。苏豪区是近年新兴的饮食、消遣的地方,有很多各国风味的餐厅、酒吧,与兰桂坊各有各的精彩。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