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光绪的罪与罚(4)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6日 19:07 经济观察报
五 上述变法内容,比起两年多以后慈禧推动的宪政改革要算温和。比如慈禧后来干脆废除了科举,她把百日维新的措施依样画葫芦加以推行,甚至更进一大步,宣布“预备立宪”,这可是中国几千年皇权统治者当中最为激进的举动。 戊戌变法是光绪力主的改革,光环没有加在慈禧头上,所以,慈禧虽然迫于形势同意变法,但心存嫉恨。再说,当时还没有发生八国联军逼迫慈禧陷入绝境的状况,所以在戊戌之际,慈禧的倒退表现得最为突出。维新派中的王照比较聪明,他一开头就主张捧慈禧,说上书先给慈禧看,让慈禧有点面子。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均反对王照的意见,结果历次上书都只以光绪为对象,没有把当家人慈禧放在眼里。康、梁等人当时认为抓住一个皇帝就可以了。维新派还有一个失策,就是不应把游移在新旧两边、内心倾向维新的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免职。 自变法一开始,顽固派大臣就感觉大事不妙,利益受损的贵族和官员更是暴跳如雷。这些人一个接一个跑到颐和园,在慈禧面前告状,请求慈禧制止光绪的改革。慈禧说:你们所说的难道我没看见吗?他铁了心要这样干,这也是他早就策划好了的,我怎能不知道?不过我现在先不动声色。 这些风声,光绪当然耳闻,但他一不做、二不休。8月底,光绪下令撤销光禄寺(负责祭祀宴请的事务)、太仆寺(负责养马)、太常寺(负责礼乐、祭祀事务)、鸿胪寺(负责朝廷礼仪、宴请事务)、大理寺(负责审核刑部的案子)、詹事府(辅导太子读书)、通政使司(负责上下沟通,接受上书)等衙门,还撤销了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这些衙门与地方官的事权和其他衙门及地方官的事权互相交叉。这些事项是报请慈禧批准的。 但是,9月4日、5日发生的事件,就是光绪向慈禧的挑战了。4日这一天,因礼部尚书(礼部负责教化、祭祀、宗教、民族、外交等事务,尚书为礼部最高负责人)怀塔布、许应 (清朝衙门负责人为一满一汉)等人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光绪一怒之下,将怀塔布、许应以及礼部左侍郎(侍郎,礼部副的负责人)堃岫、署左侍郎徐会沣、右侍郎溥、署右侍郎曾广汉等6人 “即行革职”,并表彰和提拔王照。5日,任命礼部新的6名负责人,并且授给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四品卿衔,担任军机处(皇帝机要办公中枢)章京,批阅官吏奏折,起草诏书。 这两天的重大人事安排,是光绪自行决定,没有请示慈禧。因阻挠一个部员上书,竟将6个守旧派大臣革职,而且还提拔4个著名维新派人士进入最高枢要机构,这无疑是摆脱慈禧控制、反击慈禧、否定慈禧权力的重大行动,这就点燃了慈禧发动政变的导火索。 过去,很多人认为慈禧政变的燃爆点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此说为:9月14日,光绪觉察局势严重,交杨锐带出密诏,向康有为求救:“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16日,光绪接见袁世凯,赏以侍郎衔,笼络袁。18日深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请他带兵杀荣禄,诛后党,保护皇上。袁世凯许诺赞成。20日,光绪再次接见袁世凯。当晚,袁世凯赶回天津,将维新派密谋向荣禄报告,荣禄立即报告慈禧。21日(农历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并假借光绪口吻向全国发布诏书说,是光绪再三恳请慈禧训政。21日起,慈禧坐殿办公,百日维新结束。 最近,一些史学家对当时每一天事件进程进行仔细考证,对此表示质疑,提出新说,指出由于当时时间过于紧迫,交通及通讯手段落后,袁世凯告密实际发生在政变 (即慈禧训政)之后。袁的告密,固然大大加剧了光绪及维新派的困境,但慈禧决定训政,则另有原因。 什么原因呢?光绪自行决定罢免六大臣并提拔谭嗣同等人之后,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已绷得过紧,稍有刺激便会折断。18日,慈禧看到御史(监察官员)杨崇伊及其他人的奏折。杨要求慈禧立即训政,理由除了指光绪纵容康有为、孙中山之外,最具现实威胁性的是说康有为(其他人说还有孙中山)等正在运动日本前首相、明治维新的重要角色伊藤博文担任光绪的改革顾问,加以重用。奏折说:“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当时北京也盛传此言,慈禧对此十分惊惧,决定于19日从颐和园回城监察。其实,光绪20日接见“自行游历”的伊藤博文才持续15分钟,问了问日本改革的一些情况,并未委以什么重任,但慈禧仍有极大疑虑。另外,慈禧回城之后,又与光绪发生争论,诸如光绪未按慈禧指示驱逐康有为出京,仍然企图开懋勤殿 (即设立政治改革中心)等等,慈禧下决心训政。 慈禧政变之后,大肆逮捕维新派。维新派罪状之一是:“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在英国人、日本人保护下逃亡国外。慈禧把光绪裁撤的机构一一恢复,取消官民上书权,撤销时务官报,被撤职的官员也复了职。总之,在一个月之内,倒行逆施,恢复了旧制。慈禧还想废掉光绪另立皇帝,由于西方各国公开表示支持光绪,使慈禧有所畏忌,没能实施。 章太炎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说,就慈禧和顽固派贵族的立场来看,无论如何,绝不能为了变法,让政权流散到汉族人手中。变法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好处,但却不利于大清贵族独家统治。因此,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好处,都不能为此付出满族丧失政权的代价。“彼其为私,则不欲变法矣;彼其为公,则亦不能变法矣。” 余英时说,光绪连自保的力量都没有,最后尚需乞援于康有为等,他怎么可能主持变法,推行从上到下的政治改革?他只是满洲统治阶级中一个游离出来的分子,是国家机器中脱落下来的一个零件,而康有为等最初竟误把他当作政治权力的核心,戊戌变法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带有浓厚喜剧色彩的悲剧。余英时此说有点苛刻,但有道理。 还有史学家认为,光绪还是激进,沉不住气,缺乏政治经验。年龄优势在他这一边,急什么?先不动声色,在慈禧允许的范围内小改小革,慢慢等慈禧去世,不就行了? 慈禧没想到的是,两年多之后,由于一系列内忧外患的逼迫,她竟然自掌嘴巴,重新走上了戊戌变法的道路,企图最后一搏,挽救大清。但是,良机错过,为时已晚,终于导致大清覆灭。 张灏说,戊戌变法是中国传统政治秩序解体的起点,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开端,也是近现代政治史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正如戊戌变法百年纪念碑碑文所说:“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有史学家认为,光绪还是激进,沉不住气,缺乏政治经验。年龄优势在他这一边,急什么?先不动声色,在慈禧允许的范围内小改小革,慢慢等慈禧去世,不就行了?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颁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起用维新人士,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改革——戊戌变法开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谭嗣同(右下)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康有为(左上)、梁启超(右上)等人流亡日本,变法失败。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