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光绪的罪与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6日 19:07 经济观察报

  马立诚/文

  北京学者,评论家

  近日,北京菜市口报国寺旧货古玩市场修缮一新,成为南城最热的景点之一。每逢周四,前来“淘宝”的人群熙熙攘攘,没人顾得上瞥一眼树丛间一个默然的石碑。

  走进寺门,接连向几位摆摊的摊主打听百年纪念碑,都摇头不知。踱进院内一个展览馆,向馆内年轻的工作人员询问,也毫无头绪。无奈,挤进人群,搜寻再三,终于在寺院深处东侧找到了它。这就是宣武区人民政府1998年立的戊戌变法百年纪念碑。

  在四周喧闹的讨价还价声中,孤寂的碑文向偶遇的寻觅者静静诉说:“光绪帝于戊戌年即公元1898年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推行新政,戊戌变法肇始,前后历经一百零三天,史称百日维新。顽固势力竭力反对,阴谋扼杀改革,是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缉捕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君子惨遭杀害,变法归于失败。”

  就在这古老的报国寺门口,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万人空巷的围观中,开刀问斩,英勇就义。正是:“此地复何地?头颅古累累。碧血沁入土,腥气凝新鬼。市人竟言笑,谁知我心悲?”

  谭嗣同等六人,刑部押往菜市口法场的时候,途经宣武门箭楼吊桥。吊桥西侧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后悔迟”三个大字。谭嗣同后悔了吗?没有。在变法危殆之际,他曾经有三次机会,可以从菜市口边缘全身而退,但是他都拒绝了。

  他在刑部监狱中给梁启超的绝笔书中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法场上,他面对监斩的保守派大员刚毅和凶残的刽子手,朗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等气概,诚谓气壮山河。

  一

  戊戌变法并非几个书生纸上推演的“策划”,也不是毫无铺垫的空穴来风,它是清朝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推进洋务运动的一个结果。

  洋务运动又称“同光新政”(同治到光绪年间的新政)、“自强运动”,主要是吸收西方工业国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人才,派遣

留学生,推动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创办早期工业。洋务运动虽然主要是从发展经济着眼,但它给中国打开一扇新的大窗,引起的变化自然波及方方面面。

  梁启超曾经说,洋务运动是戊戌维新的先导。

  聪明的严复在1896年2月与梁启超讨论变法时,也点破了这一点,即所谓:“一思变甲,即需变乙,至欲变乙,又需变丙。”由经济体制改革出发,最后一定会牵涉到行政体制、法律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

  余英时说,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1894年7月到1895年3月,清朝军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俄国又压迫中国,取得在东北占地筑路的特权,并强行租借旅顺和大连湾,东三省完全被俄国掌控。这一切,激起国人强烈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主张维新的志士仁人认识到,洋务运动仅强调物质硬件建设,还不能达到自强目的。中国需要全面改革,尤其是制度上的变革。于是,改革清政府弊政,成为当时先进人士的一致要求。

  1895年5月2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之际,在京参加进士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率10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要求变法,揭开戊戌变法序幕。这是有名的“公车上书”(汉朝用公家车马接送被朝廷征举的知识分子,后人就以“公车”作为各地举人进京考进士的代称)。上书递到都察院,都察院说《马关条约》已批准,无可挽回,拒绝接受。但上书很快传抄印刷,产生巨大影响。上书第二天,康有为中了进士,被授予工部(负责重大工程营建)主事(相当于处级)。5月和6月,康有为写了上皇帝第三书和第四书 (早先有两次上书,光绪未看到),第三书被光绪看到,光绪立即命令抄送慈禧、军机处、各省督抚。

  当时,维新人士把希望都寄托在年轻而又开明,变革思想十分强烈的光绪皇帝身上。

  维新派有一个重要的参照——在此前展开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中(1868—1898),年轻的明治天皇顺应改革潮流,加以促进,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个因素,在中国政界和学界发挥了很大的示范效应。

  改革派领袖人物黄遵宪在他的《日本杂事诗》序言中说: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进步之速,为古今万国所未有。”他专门写诗描写明治维新,下面加注说:“伟矣哉,中兴之功也。”

  康有为更是极力鼓动效法明治维新。当时,中日交战,但康有为主张“以强敌为师资”。他编写了《日本变政考》一书,书中说:“我朝变法,但鉴于日本,一切已足。”他把这本书进呈给光绪,每次上书都强调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变法。

  孙中山也用明治维新鼓舞革命派斗志。他说:“日本维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中国革命是日本维新的第二步,中国革命同日本维新,实在是一个意义。”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