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光绪的罪与罚(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6日 19:07 经济观察报
二 然而,中国国情却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情大不相同。 明治天皇的父亲孝明天皇仇视对外开放,极力维护落后的德川幕府体制,立场极为保守。1866年,孝明天皇去世。他的独子,16岁的睦仁继位,是为明治天皇。明治天皇开明而且富有进取心,更重要的是,他头上并没有一个太上皇紧箍咒。当时,日本改革者铲除幕府势力幸运地初步成功,朝廷大权实际掌握在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改革派手中,史称这是日本的“运气”。 清朝就不然了。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 皇上(光绪帝)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慈禧)之手。 光绪皇帝已经就位了,慈禧太后仍然越俎代庖,包揽一切。没有任何政治名分的慈禧如此越权,根据什么呢?她根据的是清朝不成文的“家法”传统。 孟森曾引《朝鲜实录》的记载,描述过这种“家法”。嘉庆元年(1796),朝鲜使臣李秉模出使中国,在圆明园受到乾隆接见。当时嘉庆皇帝已经登基,年迈的乾隆称为太上皇。李秉模向朝鲜国王报告乾隆接见时的情景说: 太上皇使阁老和糰宣旨曰:“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你们回国,问国王平安。道路辽远,不必差人来谢恩。” “大事还是我办”这句话最为传神,一语道破了当时清朝权力结构的实质。 1874年,慈禧的亲生子——同治皇帝病逝,同治无子,慈禧指定4岁的载?(咸丰皇帝的侄子、慈禧胞妹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便于自己长期垂帘听政。光绪这个小皇帝是在慈禧严酷的威压虐待之下成长起来的,其境遇至为悲惨。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记太监寇连材的回忆说: 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光绪)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 说得很生动。慈禧心狠手辣,权谋甚深。她知道时间对光绪有利,早晚有一天光绪会执政,所以从小就对之施以威压,使光绪早早吓破了胆,这样有利于驾驭。 1887年,慈禧主持光绪选择妻子(皇后)的仪式。慈禧想让光绪娶她的侄女那拉氏 (即后来的隆裕皇后)为妻,把那拉氏排在5个候选人第一位。慈禧指着5个女人对光绪说:“皇帝喜欢谁,请自选,中意谁就把如意授给谁。”光绪说:“这件大事应该由皇爸爸(慈禧)做主,我不能做主。”慈禧假装大方,也许要测测光绪是不是真听话,坚持让光绪自选。可是,当17岁的光绪忽略了第一名,要把如意授给另一人时,慈禧大叫:“皇帝!”并且朝那拉氏努努嘴。光绪一下子醒过来,不得已把如意授给慈禧的侄女。 孟森还写过一篇文章,描写1903年光绪在火车上伺候慈禧吃饭的情景: 太后在车中,停车进膳。皇上同桌,侍食于下,后妃立侍于后……太后下箸(筷子),皇上亦下箸……太后箸止,(光绪)亦止。自皇上以下,侍太后食,手口若机械之相应。想宫中无日不然,难乎其为日用饮食矣。 假如弗洛伊德凑巧看到这奇异的进餐,他一定认为这是一幅万分恐怖的场景。从这个画面中,他或许能够得出令人惊异的心理分析结果。 在这种状况下苟且偷生的光绪,没有被逼疯,已属万幸,这说明他是一位具有非同寻常的坚强性格的青年。 茅海建著《戊戌变法史事考》说,光绪自17岁亲政(这个年龄倒是和明治天皇继位时间差不多)之后,每一个决定都要向慈禧报告。小事事后报告,大事事前请示。总之,一切都需经过慈禧同意方可。光绪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没有实际权力。 维新派诸人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位皇帝身上,岂不是要落空?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