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刘杉:董藩现象之我见 经济学家帮企业要把握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13:43 中华工商时报

  □刘杉

  董藩成为一种现象,他一说话,有人就发笑,有人就发怒。

  我在新浪博客写了这篇东西,本不想在报上发,但看到网上对中华工商时报新闻的热议,还是决定放在我的专栏里,供大家一阅。

  本文是对董藩教授言论的一些感想。

  北师大董藩教授那篇“房价常态是涨”的新闻发出后,引起了读者和网友不小的反响,新浪网上5000多条网友评论基本是负面的。

  这篇新闻是由中华工商时报民营经济新闻部主任李爱明写的,他到杭州采访了浙商大会,他所报道的董教授的言论,都做了现场记录,这篇新闻是他在飞回北京前赶写的,所以没有囊括董教授的全部言论。据李爱明讲,董教授还有一些言论,如果写出来,其反响也是可知的。

  当天报纸夜班时,我是值班总编辑。总编室主任陈雪根交给我大样时,我看到了这篇稿子。读后,我说,董教授的言论水平不高,好像没有什么经济学的功底,而且似乎有些讨好开发商。其言论不仅会让读者反感,而且对开发商也极不负责。毕竟开发商花钱请了他,这些言论其实是在误导开发商,对不住人家那份请教的心意。

  本想把新闻拿下来,但最后考虑到一个公正的媒体应该尊重董教授发言的权利,应该尊重读者的知情权,所以就签发了这篇新闻。

  没想到新闻影响这么大,网友反应这么强烈,以至于董教授还郑重其事地发了一个声明

  但声明没有提及中华工商时报,也没有提到记者李爱明报道失实,这说明董教授知道分寸。

  董教授的多次言论遭到大家批评,有人称之为“人民公敌”。其实有些过了。董教授不是人民公敌,只是不够智慧而已。不过,能够直言而不顾众怒,这倒也是董教授的可爱之处。

  我以为,董教授在建筑财务领域可能比较专业,但似乎没有受过正规的现代经济学训练。我看了董教授博客的简介,知道他是学投资管理的,可能属于财务领域。经济学理论不同于财务,是需要思辩训练的。

  在“房价常态是涨”新闻发出的第二天,我写了一篇评论,是讨论房价的,主要认为新政后房价成为泡沫符号,提醒大家不要进入误区。开发商一直有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观点,就是中国人口不断增长,房价会永远上涨。对此,我在此前的《房价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一文中清楚地表达了我的观点,这次再次提醒大家不要上当。我在这篇评论中不点名提及董教授言论,没想到,新浪评论编辑把我的文章题目改为“说房价常态是涨的教授常态是信口开河”,在网上广为传播,似乎我是有意与董教授为敌的。

  其实不然。

  坦率讲,我本是调侃,不想过多批评董教授。

  我与董教授年龄相仿,虽不同道,但还算同行。我也是学经济学的,在北京工商大学做兼职教授,带研究生。与董教授不同的是,我不是专职教授,所以不敢在外人面前枉称学者,因为有些惶恐,深知学者称谓的含义。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系统的学术背景,没有缜密的思维,没有独到的见解,怎敢枉言自己是专家。

  但认真读了董教授的一些言论后,发现读者和网友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当然,对于董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我表示愤慨。

  我没有与董教授打过交道,但我与经济学界的很多著名学者有过交往,深知大家是什么。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曾经代表报社组织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去台湾访问,当时频繁交往的学者都是中国经济学界顶尖的人物,如刘国光、孙尚清、黄达、吴敬琏、董辅□等,深知学者该如何为人,该如何做事。

  其实一个人经济学的功底和思维方式,是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积累而成的,并且会影响他的一生。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南开大学读书时,从本科到研究生,教我的老师很多都是二战前后留学欧美名校的,如教国际金融的王继祖教授毕业于哈佛,教发展经济学的杨敬年教授毕业于牛津,教财政学的陶继侃教授先后在美国丹佛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院专攻经济学和财经学,教欧洲经济的易梦虹教授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等等。我的硕士导师李文光教授虽然不是博士,但也是毕业于著名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我在学校时,也有幸成为杨敬年教授的小忘年交,他现已年近百岁,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同学,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很有影响。但媒体不了解他,谁知道他是学界内的著名经济学家呢?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是学校传统所致,我们那时所受到的经济学训练都是非常严格的,知道经济学的思维应该有约束条件,经济学的任何推导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

  反观董藩教授的一些文章,缺乏基本的约束条件,因而他的言论不够严谨。到底是学问不精所致,还是所受训练有问题,不得而知。

  我不反对学者帮助企业做事,但学者应该用他的智慧把握好度。既要坚持学术原则,也要为企业着想。特别是在分析政策方面,应该客观全面,提出应对措施,做到既符合政策,也要对企业有所益处。因为反对政策是没有意义的,已经公布的政策,其实就是对策分析的约束条件和前提。如果一味迎合企业,实际会害了企业。

  写此文目的,也意在自勉,知道做人做事当有原则。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