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丑闻与缺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 07:26 中国青年报 | |||||||||
李侠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争论,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论这次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谁胜谁输,重要的是通过有益的争论,人们发现了国企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信会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很好的借鉴。相对而言,在这次意义深远的改革中,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排头兵的哲学缺席了,对此,不能说不是“哲学的丑闻”
坦率地讲,自改革开放以来,哲学最荣耀的事情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揭开了我国政策的整体转向。时至今天,我们还能感到这场讨论的深远影响。遗憾的是,自此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哲学的声音,哲学在国家的整体政策制定中的影响缺席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以经济学为代表的其他学科的声音,以至于经济学成了当前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套用哲学家拉卡托斯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哲学的经济学是盲目的;没有经济的哲学是空洞的。 在笔者看来,造成今天的“哲学的丑闻”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意识形态的限制;其次,哲学为了自身的存在,把许多精力用在了争取合法性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第三,国家用于哲学发展的资源分配严重不足。抛开第一点不谈,这里主要就后两者的情况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众所周知,近百年来,哲学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科学化,以此获得存在的合法性与社会的认同,其实,这种做法早就遭到许多哲学家的反对。但是,在这个科学化的时代,哲学的这种努力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们已经习惯了市场经济的法则,那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哲学无论从哪点来说,都无法满足这种功利主义的要求。为了自身的生存,向科学范式靠拢,应该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恰恰是这种原因,造成了哲学的贫困,以及对现实的无力。哲学,如果想主动介入社会,就必须破除这种人为科学化的迷信,回归本原,即恢复对生活世界和人的关注。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已然看到由于缺乏哲学关怀而出现的危机与紧张。至于第三点,在当前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搞哲学的人都知道,国家投入哲学的资源非常少。就拿基金来说吧,国家社科基金中有多少是用于哲学的?即使这很少的一点资金,也大多被各种利益集团掌握,真正能摊到一般哲学工作者头上的就更少了。可以说,高校里搞哲学的人大多很穷,很少听到哪位哲学教授能有几十万元科研资金的。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是,发表一篇论文,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元的版面费,可想而知搞哲学的境况。笔者曾对一个朋友说,让你的孩子将来学哲学吧。那位朋友坚决地摇头,不过他说的一句话还是让我很受触动:搞哲学的风险太大,而且不好找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哲学在当前出现“丑闻”和缺席,应该是必然的事情。 笔者不想说哲学多么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哲学代表了一个民族思想的高度,它构筑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在塑造我们投入市场经济中的人的集体人格,同时也有利于建设一个具有批判功能的开放的公共领域。我们需要像哲学家罗尔斯那样的人,写出我们自己的《正义论》。我们可以很穷,但是不能穷得连思想都没有了。只有当我们的哲学勇于对现实的一切作出自己的解说,不再集体失语和缺席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哲学的丑闻”的尴尬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