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造飞机不值得褒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13:56 红网 | |||||||||
近来对报端的几则消息颇多困惑之余又很不以为然。一是渲染济南章丘农民赵增光造直升飞机和安徽萧县农民杜文达造飞碟,一是张扬武汉蔡店农民李玉民造潜艇之类。经过某些媒体的鼓噪喧哗,中国农民仿佛一夜间都变成资金雄厚,知识渊博,技术精湛的复合性高精尖人才。不仅是飞机潜艇,就连专家们都尚未涉足的飞碟也敢“问津”。其“无畏”气概着实令人惊讶。但是在冷静地思考过后便发现,这耗费巨资打造飞机飞碟之类是极不现实的,带有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放卫星”的浓重痕迹,充溢着盲目、浮躁和莽动意味,根
不宜宣传和倡导“农民造飞机”的理由源于以下诸点: 其一是根本不具有客观现实性。如今的各种飞机有技术成熟的正规厂家在大批量生产,如何用得着非专业的农民去劳心费神地“研制”?实在无此必要。而且有的机种即便业内专家担纲研制也非易事。既无资金也无专业知识技术的外行农民去造飞机,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无异于现代版的“天方夜谭”。而且这绝对算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人们还是各司其职,在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好。如此言决非看轻了“造飞机”的农民,而是更应该注重务实求效。美好的想象代替不了严峻的现实。实践的检验是最无情的,谁也左右不了它,充其量只能掩饰它。 其二是显而易见的浪费性。农民造飞机的最终结局并不难预见:在花掉可观的钞票之后大多以失败告终。积攒多年的血汗钱全都打了水漂儿,连个“响”也听不到。徒然落得个劳人失财,非常地不值得。比如赵增光鼓捣年余时间,把辛辛苦苦打工挣的一万多元都折腾到“造飞机”上。而且迄今他仍“执迷不悟”,准备春节后出去打工赚钱回来继续“造”他的飞机。李玉民为“造潜艇”已投入9万余元,不知还要向那“潜艇”的无底洞中再扔多少钱。而今赚钱本已很不容易,大多数农民同样尚未富到钱花不完。若是把那有限资金用于再生产抑或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等,使资金“用有所值”才是值得提倡赞扬的理智举动。 其三是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性。由农民东挖西淘、修改补代、七拼八凑造出来的飞机潜艇等,莫说大多归于失败,即使成功了也无人敢乘坐。因为它连最基本的安全性都无法保障。说得直白一点,这样的“飞机”“潜艇”行驶在天空和海域,不啻为一枚枚炸弹和一座座陷阱,一旦出事害己又害人,实乃一大祸患。有的农民造的所谓飞机纯属“大杂烩”之集成,将那报废器材胡乱拼装组合。哪里有什么“安全”可言?况且,飞机上天也须要驾驶资格和“准入”等的认证,不是浩瀚无人大沙漠中可任由撒野无妨。 其四是竹篮打水没有实用性。人们干任何事情都以“有用性”为基本前提,即旨在其所达致的实用价值。如果无缘无故就跑去在高速路上炸个大坑出来,除了属于“破坏”行为之外,就是只有疯子傻子才会干的事。“农民造飞机”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茫然肤浅冲动心态的反映,一厢情愿的色彩非常鲜明,缺乏理性缜密的思维和逻辑。靡费金钱又劳神耗力造出的“飞机”,除了十分有限的一点点“自娱”作用,基本上就是制造了一堆毫无用处的破烂儿,非智者所应为! 飞机、潜艇之类皆属高技术含量和多学科多专业贯通融汇的结晶,不是仅靠一时冲动和奇思异想便可成功。这种缺乏冷静和理性的“造飞机”行为,说服劝止尚且不及。又怎能竭力去支持和褒奖?有的媒体以及个别人将之当做新闻而大加喧哗鼓吹,抑或撰文鼓励声援等尤为不妥。客观上等于对之进行肯定赞扬,等于在引导和号召农民去“造飞机”。这无疑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不负责的表现。若继续如此鼓动下去,造卫星造飞船造原子弹之类的农民“涌现”出来也只是迟早的事。届时究竟福兮还是祸兮?如果是非常富有的农民,闲暇无事“造飞机”玩或许也无不可,就当是烧钱“找乐子”了。然而对多数并不富裕的农民而言,当务之急是如何生存以及改善生存状态。传媒理应在他们如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多加引导,决非儿戏般的“造飞机造潜艇”。而且,就算农民真的能造出飞机又有多大意义?丝毫不证明他们已成为教授级的专家群落。在某种意义上,鼓吹褒扬“农民造飞机”等等,表明了相关者分析判断事物之能力还亟待提高。 (稿源:红网) (作者:姜文兆)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