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08:54 新浪综合

  社评

  总理的“将心比心”是说给何人听

  来源:潇湘晨报

  李克强总理近日对媒体报道“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将心比心,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

  寥寥几句,尤其是出现“将心比心”“特事特办”的字眼,既传递出一国总理对民生极度关切,也淋漓尽致地折射出救命药短缺之痛。

  如同此前总理对“提速降费”批示后的后续反应,在总理对救命药作出批示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巯嘌呤片”已迅速恢复供应。从批示到迅速解决,着实让人松了口气。但是,这样的救命药解决之道,显然是不正常的。救命药何其多,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至少还包括鱼精蛋白、优甲乐、紫杉醇脂质体等药品,我们难道要求总理对每一种救命药都作出动情的“批示”吗?即便可以借由总理批示实现充足供应,这说明救命药供应链条中,缺乏稳健的供应体系,这恐怕是比救命药短缺还要危险的事。

  这些年,针对药品供应和药品定价机制,改革动作不断,根据2015年的药改方案,已逐渐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何以还会出现救命药短缺问题呢?

  根据媒体的梳理,以巯嘌呤片为例,对生产企业来说,主要存在成本高、利润太低、药物标准认证等因素。从简单的市场逻辑出发,其中存在显而易见的悖论:如果药品交易价格是由市场竞争形成,从目前来看,市场需求不可谓不旺盛,而且需求弹性极低(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很小),即便出现成本推高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利润太低”而停产的现象。

  很显然,在市场逻辑之外,还存在外力的影响。换句话说,在多轮药改之后,企业仍没有掌握合理的定价权。尤其是针对医保范围的药品,所谓的“市场竞争形成”,依然必须以“医保基金支付药品费用的基数”为参照依据,人社部曾否定这是“医保定价”,但考虑到医保特性,“成本高,利润低”也是可以想见的。

  这并不是否认这种定价机制的合理性,毕竟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关切着基本的民生保障,必须依赖有形之手有所作为,打出组合拳,而不能单方面要求药企背负责任。事实上,针对救命药短缺问题,今年6月,国家卫计委曾联合八部门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以及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三项重点任务措施。

  在实施意见中,对生产企业面临的“用量小、成本提高”生产动力不足、药品相关标准变化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换句话说,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针对药品短缺问题,已经有了长效机制。那么,救命药短缺问题何以仍然存在呢?何以还需要总理批示“特事特办”呢?这样的不正常,值得深究。

  一句将心比心,让人感慨万千,这是在说给何人听呢?   本报评论员高亚洲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