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关于捐助的讨论有必要深入下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 09:38 财经时报

  邵颖波

  尽管灾情远没有过去,尽管堰塞湖造成的危机还迫在眉睫,尽管还有太多太多紧急的任务要我们全心全意地以最高效率和最快速度去完成。但是我们依然认为思考是重要的。有些问题是实质性,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言语就是会语无伦次,我们的行动就会自相矛盾一片混乱,别人看起来就是一片茫然。关于捐助中的诸多问题正是如此。

  在这次汶川地震大救援当中,民间捐助的款项已经达到347亿元。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次。有两个结论可以先下定:其一,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上天可鉴。其二,是中国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国家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已经具有了一个全民族统一认可的主流的价值观体系。在编辑部关于报道评论的业务讨论当中,勤于思考的同事们也是七嘴八舌、争论不休,这让我们感到在辨别好坏、是非的问题上我们还有诸多糊涂的地方。这里就让我们把问题汇总一下,摆一摆。我们希望从捐助行动中产生的诸多问题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捐款应该受到赞扬,不捐是不是应该挨骂。我们认为不该。我们认为捐钱是善举,不捐是本分,每个个体的情况都不相同,从精神层面到经济实力各有不同。个体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所有的个体都应该受他人无条件的尊重。但是,为数不少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谩骂当中也提出了理由,他们鄙视为富不仁,见死不救,自私自利,人心冷漠,狼心狗肺。而且认为品性低下者不值得尊重。

  第二个问题是,捐款是不是每个人平等的义务。我们认为捐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如果看成是一种对人的要求,那也应该是一种高级要求,不应该成为一种义务。从最低限上说,法律可以规定人在特殊条件必须实施救助,否则可能构成见死不救的罪过。但在道德上只能当成一种美德来提倡。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有不少人强硬地要求名人明星、企业家捐助更多的钱财。这是一种出于平等义务的观念提出来的要求。他的逻辑是,我挣1000元,尚能捐出500元。你月入一万就该捐出五千。至少,你的捐助要和你收入相适应、相匹配,否则这个世界就太不公平了。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一家企业捐款1000万元和一个乞丐捐出一元钱就是等值的。这样的结论让人困惑。

  第三个问题就是数量了。这是和第二个问题连在一起的问题。在这次全民捐助热潮当中,有很多人因为捐助的数额低于一般人的预期而受到嘲讽。有钱捐钱,有力出力,钱多多捐,钱少少捐,在很多人看来是天理,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捐款的多少表示你对社会的爱心有多大。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这不是和上一个问题中得到的答案自相矛盾吗?这样看来,一个乞丐的爱心不就永远都是最小的了吗?关于数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比例。有人举宗教里的十一税为例。认为连上帝都关心数量,让教会造出一个十分之一捐献的制度来,可见数量和爱心、忠心以及对信仰的忠诚都是紧密相连的,要求富人多捐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数量和心灵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第四个问题,捐款可不可以带点强制性?有两件相对应的事件让人思考。其一是万科的王石劝员工捐款以十元为限,他为此遭到如潮的辱骂和讥讽。其二是另一家企业的老板怒斥不参加捐款的员工,并声称着开除这种人。值得琢磨的是,很多人既同意把捐款看成是自愿的善举,也同意可以适当带点强制性。比如电视台直播捐款现场并详细报告各位善人的捐款数量。这可能给其他人带来压力。有的报纸直接按捐款数量列出榜单,并把同样的企业(和个人)放在一起供人比较。这些表现形式让捐款在无形中变得强硬。于是在这次救灾当中产生了一个新词叫“逼捐”。虽然内心里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捐出更多的财富帮助灾区人民,但我们不能肯定,用带点强制性的办法促使他人捐款到底好不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